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18-04-12 08:01

  本文选题:王国维 + 中国现代美学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摘要】: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Abstract]:Wang Guowei i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 His aesthetic resear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ife and enlightenment .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金雅;;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及其当下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李健;;梁启超的文体革命与中国现代美学模式的确立[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林正范;;序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黄水婴;;《论“审美无利害”在中国美学中的变异》概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陈春文;;母语世界的恋人与尴尬[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玉明 冯学勤;中国现代美学的资源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9年

2 潇牧;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启与西学[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5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6 汝信;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学论著[N];人民日报;2008年

7 曹利华;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9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三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晖;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4 尚莲霞;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琼;聚焦审美与欲望[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晓冬;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价值[D];贵州大学;2006年

7 王正刚;思与诗[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吉英;无用之用—王国维美育思想述评[D];厦门大学;2008年

9 霍婧;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奠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38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8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