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辽金元美学的圆融气象
本文选题:宋元美学 + 生活世界 ; 参考:《创意与设计》2013年03期
【摘要】:本文试图以全新的视角,以当代现象学的诠释方式,探索了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途径。文章认为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美的事件、美的思想和美的理论。美的事件主要是指美的形而下的生存样态或结构,包括日常生活的喜闻乐见之活动、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等,亦即物质文化领域为主体的活动,但有别于当下所谓的"审美文化"。美的思想是指与美学相关的思潮,如理学、玄学、禅宗等。美的理论是指美学自身建构的理论系统阐释或命题,如意境论等。就其三者的关系而言,美的理论是美学史研究的核心,而美的思想是美学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美的事件则是美的理论和美的思想生长的最后根源,这也是当代世界美学研究的中心。在此,文章通过"理学思潮与美学"、"佛道思想与美学"、"中国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思想与美学"等几个基本方面展示宋元美学的圆融气象问题。其中,理学思潮与美学,以朱子理学美学为主体,尤其是"气象浑成"范畴;佛道思想与美学,主要包括以严羽为代表的禅宗美学、藏传佛教美学、丘处机的道教美学;伊斯兰及其他宗教思想与美学,以《福乐智慧》为核心的伊斯兰教美学。"圆融气象"大致以美的思想方式展开对宋辽金元美学问题的讨论。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writing of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ology.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should include three basic fields, that is, the event of beauty, the thought of beauty and the theory of beauty.The event of beauty mainly refers to the appearance or structure of existence in the form of beauty, including the favorite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the way of life, national customs and so on, that is, the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But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so-called "aesthetic culture".The thought of beauty refers to the trend of thought related to aesthetics, such as Neo-Confucianism, metaphysics, Zen Buddhism and so on.The theory of beauty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r proposition of aesthetics itself, such as the the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As far as their relationship is concerned, the theory of beauty is the core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and the thought of beauty i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theory of aesthetics, and the incident of beauty i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the growth of the theory of beauty and the thought of beauty.This is also the center of contemporary world aesthetics.In this paper, through "Neo-Confucianism ideological trend and aesthetics", "Buddhism and Taoism thought and aesthetics", "Chinese Islam and other religious thoughts and aesthetics" and other basic aspects to show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aesthetics mellow weather problems.Among them, Neo-Confucianism thought and aesthetics, with Zhuzi Neo-Confucianism aesthetics as the main body, especially the category of "Meteorological muddy Cheng", Buddhism and aesthetics, mainly including Yan Yu's Zen aesthetics, Tibetan Buddhism aesthetics, Qiu's Taoist aesthetics.Islamic and other religious thoughts and aesthetics, Islamic aesthetics with bliss wisdom at its core. "Mellow meteorology discussed the aesthetic issues of Song,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in the way of beaut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刘红梅;;云栖埦宏的儒佛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兆春;;“雅言”的形成、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3 李晨阳;;中国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和谐理想(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显一;道教求“真”反“邪”文艺观点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2 潘显一;论道教美学人格理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潘显一;“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潘显一;“忘笔知书”: 道教艺术技巧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04期
5 潘显一;论道教“真”美观[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6期
6 潘显一;《太平经》文艺美学思想探要[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1期
7 潘显一;论道教“是今”艺术美学观点[J];天府新论;1997年02期
8 潘显一;“不言之美”与“物化”要求──道教美学辩证论之三[J];天府新论;1996年05期
9 潘显一;论儒教伦理观对道教美学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4期
10 潘显一;从“苦”到“乐”:道教美感转化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J];学术月刊;2009年05期
2 肖朗;;论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主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陈伯海;;“人诗意地栖居”:论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江海学刊;2010年05期
4 张政文;;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中的康德审美理论[J];哲学动态;2007年10期
5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永清;简论生活世界理论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之间的关系[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张永清;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J];学习与探索;2001年05期
8 李雍;《福乐智慧》:中世纪本体论美学同认识论美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福乐智慧〉的多角度美学思考》附篇[J];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9 颜翔林;;论审美空间[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10 王瀚东;;哈贝马斯理论的美学意义[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N];光明日报;2009年
3 常旭e,
本文编号:1739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