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李泽厚
本文选题:李泽厚 + 原始积淀 ; 参考:《东吴学术》2013年06期
【摘要】:正李泽厚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奇观。在中国的新时期(一九七七-一九八九),即毛泽东去世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李泽厚在哲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观察吸引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他所发展的精致复杂、范围宽广的美学理论持续地受到关注,尤其是其关于"原始积淀"的独创论述。李泽厚出生于中国武汉,一九五0至一九五四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他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一九五六
[Abstract]:Zheng Li Zehou is a spectacl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1977-1989,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Mao Zedong's death), Li Zehou's works o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nd his obser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attracted a whole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His delicate and complex development, wide range of aesthetic theory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especially his original discussion on "primitive accumulation".Born in Wuhan, China, Li Zehou studied philosophy at Peking University from 1950 to 1954.After graduation, he joined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1956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开亮;;美学史视野中的《美学四讲》[J];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2 徐碧辉;;从人类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观念[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黄楠森;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1期
4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理论的“移花接木效应”[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梅宝树;要重视人类学本体论的研究——读李泽厚哲学美学论著扎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6 张志扬;;李泽厚与“审美代启蒙”[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7 贾明;;评《美的探索》对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批评[J];学习与探索;1981年06期
8 陈引驰;;文化的现实选择与美学的意识形态性[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9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理论策略与美学启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个案比较片谈[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侯宏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7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10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4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刘蓓;西方环境美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6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汝信;美学也应关心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王怀义;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N];文艺报;2009年
9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方磊;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8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2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3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7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官振;李泽厚情本体论的现代性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9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0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4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