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本文选题:实践 + 实践本体论 ; 参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Abstract]:Practical ontology is a social ontology which takes natural ontology as a self-evident premise, that is to say, it clarifies that the origin and mode of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societies are the existentialism of social practice.On the basis of the ontology of practice,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promoted to a new stage.Practice is a category of relational philosophy, which transcends the metaphysical vision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dispels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subject and object, subject and subject.In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object and objec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the way of existence of beauty, which makes aesthetics become the science of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eality, and grasp the beauty and aesthetic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eality.Beauty and aesthetics is the relationship attribute and value attribute and free creation generated in social practice.The relationship of practice is also called "interrelationship", but it includes comprehensively "subject-object inter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which produce natural beauty, social beauty, artistic beauty and their aesthetic appreci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C751016)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吕明臣;加强母语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刘家和;古代印度的土地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04期
6 张英;元青花和五彩瓷款识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北方文物;1996年04期
7 王进;和谐社会:理想与现实——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论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郑又成;《利维坦》的国家理念[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申仁洪;合作活动学习:基本理念与实现样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金凤;章辉美;;美的历程——中国女性美的演变与社会变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4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5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6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7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申振君;现代中等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高嵩;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行为主体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10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沈远安;论杜拉斯的毁灭主题[D];暨南大学;2001年
3 任小娟;王小波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马卓;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国梁;论加强和改进高校的道德实践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苑国华;实践的主体性特征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河南大学;2004年
8 徐满泽;管理权威的演变及其规律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冯浩斌;浅析“思想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谭同学;乡镇机构生长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自然与自由观念”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逻辑演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2 曾永成;“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N];文艺报;2006年
3 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韦晟;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仍是严峻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2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冬梅;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0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4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