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对艺术作品存在方式的分析——兼论何以伽达默尔反对“接受美学”
本文选题:伽达默尔 + 艺术作品存在方式 ; 参考:《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摘要】:在既往的研究中,伽达默尔常常被认为是西方20世纪"读者导向文论"的鼻祖。本文通过对伽达默尔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游戏"和"构成体"的分析,说明了伽达默尔美学的深层理论指向。借此表明读者导向文论是对哲学解释学的狭窄化运用,并从根本上违背了伽达默尔的理论初衷。
[Abstract]:In previous studies, Gadamer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originator of the 20 th century Western reader-oriented literary theor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core concepts of Gadamer's aesthetics: "Game" and "composi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ep theoretical direction of Gadamer's aesthetics.It shows that the reader-oriented literary theory is a narrow application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fundamentally violates Gadamer's original inten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怀超;意义与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刘新学;;心理学量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赵光武;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10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9 王际兵;刘震云小说的寓言景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汝伦;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2 张汝伦;哲学释义学的发展——利科的哲学释义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3 ;朱立元评论小辑(一)——关于接受美学的断想 文艺鉴赏的主体性[J];上海文学;1986年05期
4 ;《德国哲学解释学专辑》编辑说明[J];世界哲学;1986年03期
5 哈贝马斯;高地;鲁旭东;孟庆时;;解释学要求普遍适用[J];世界哲学;1986年03期
6 利科尔;李幼蒸;;解释学的任务[J];世界哲学;1986年03期
7 哈贝马斯;郭官义;;评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J];世界哲学;1986年03期
8 ;1986年《哲学译丛》总目录[J];世界哲学;1986年06期
9 张旭东;解释学的本文——读者理论[J];文艺研究;1987年02期
10 严善,
本文编号:1741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4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