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王国维论古雅

发布时间:2018-04-13 01:40

  本文选题:王国维 + 古雅 ; 参考:《齐鲁学刊》2003年06期


【摘要】:“古雅”在中国古代本指一种古朴雅致的美学风貌,但王国维却从形式美的角度赋予它全新的美学内涵。在此基础上,王国维论述了“古雅”与“第一形式”、“古雅”与“优美”及“崇高”等范畴的多重关系,在比较中凸显了“古雅”独具的美学价值与作用,从而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创造性地将艺术形式提升到美学本体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换。
[Abstract]:"Ancient elegance" in ancient China refers to a simple and elegant aesthetic style, but Wang Guowei endowed it with a new aesthetic connotation from the angle of formal beauty.On this basis, Wang Guowei discusses the multiple relations between "quaint" and "the first form", "quaint" and "graceful" and "sublime", which highlights the unique aesthetic value and function of "quaint".Thu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e art form has been creatively promoted to the status of aesthetic ontology, which show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to modern aesthetics from one side.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瑞明;“变风变雅”:陈衍诗学的认同取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再华;汉宋兼容与曾国藩的古文理论[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3 刘德隆;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J];东疆学刊;2003年01期

4 朱文华;晚清各体文学的走向和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周兴陆;章太炎讲解《文心雕龙》辨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吴修成;;近十年来近代桐城派研究综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陈水云;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高树海;中国文学史初创期的“南黄北林”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李庆霞;清时对钗黛形象的阐释研究——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系列之一[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陈占彪,熊梅;文学的困境及文化研究的批判性本质[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建华;元杂剧批评史论——古代部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伍大福;李涵秋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庆龄;吴梅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金洪大;中、韩近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文忠;张际亮与嘉道诗坛[D];暨南大学;2002年

3 孟国中;论“元嘉体”及其诗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张存锋;韦勒克文学批评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双花;论五四前后小说译作对创作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文倩;论晚清政治小说[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吴海燕;论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影怡;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李昕揆;近代学制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确立[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逸婧;;有我之境中的情感因素——浅谈移情的美感经验[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2 冯学勤;;以身体为准绳——论尼采晚期美育思想的身体转向[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3 郭勇健;;在传统文论与现代美学之间——梁启超美学思想新探[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4 赖勤芳;;休闲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其论域[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刘悦笛;;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一段西学东渐和本土创建的历史[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奇茂;;由视觉审美观点剖析现代伦理生活[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9 朱义禄;;试论蔡元培与康德美学的东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10 林正范;;序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曹利华;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4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5 邓军海;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6 金莹;蒋孔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行[N];文学报;2008年

7 李丽;宗白华的“散步”方式[N];文艺报;2001年

8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杜书瀛;颇有特色的现代美学文献选编[N];文艺报;2009年

10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2 王宏超;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3 尚莲霞;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晖;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琼;聚焦审美与欲望[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晓冬;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价值[D];贵州大学;2006年

7 王正刚;思与诗[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吉英;无用之用—王国维美育思想述评[D];厦门大学;2008年

9 赖_g煌;论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叔本华[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平;王国维休闲美学思想[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2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42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2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