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多元动力推进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8-04-13 03:33

  本文选题:审美意识 + 审美趣味 ; 参考:《学术界》2015年06期


【摘要】:正朱志荣撰文《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指出,多元动力推进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发展,从植根于民间自发萌生的具体通俗审美趣味,再自觉地上升雅化,并由雅俗互动积极地推进审美趣味的丰富与发展。雅俗互动本身增强了审美趣味的活力,也间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中国广袤地域中所存在的南北差异,给我们的审美趣味提供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南北间的相互
[Abstract]:Zheng Zhu Zhirong wrote "on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pluralistic motive forc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from the concrete popular aesthetic taste rooted in the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the folk, and then consciously ascended to elegance.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taste by the interaction of elegance and custom.The interaction of elegance and custom enhances the vitality of aesthetic taste and indirectly promotes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the vast area of China provides us with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our aesthetic taste and the mutual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世和;汉语与汉民族的审美意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朱志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基本特征[J];学术月刊;2001年12期

3 毛宣国;甲骨文审美意识浅探[J];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01期

4 陈吉猛;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张鹏;;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方华;审美意识与中国仕女形象的关系[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7 章辉;审美在语言发展中的位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9 杨玉春;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之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段红霞;谈高师和声课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石;;中日审美意识传统的相异点及其意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3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再林;;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评罗坚《先秦审美意识发展史》[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5 王则远;;试谈钟嵘“滋味”说的审美意识[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6 赵宋光;;从艺术的本质规律看诗与音乐两者审美意识的共性与特异性[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林子;;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8 魏宏灿;;论魏晋科技研究的实证精神对文人审美意识觉悟的感召[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9 李庆本;;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10 马文友;邱丕相;;中国武术审美意识刍议[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蕾蕾;宝宝墙上涂鸦 审美意识萌发[N];保健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霍文琦;史前审美意识研究:将中国美学史上限前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4 肖华 作者单位:合肥市琥珀一小;培养学生审美意识[N];安徽日报;2005年

5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日报;2004年

6 上海 屠友祥;经纬中国审美意识和理论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端木琼;一扇透视音乐文化的窗口[N];云南日报;2001年

8 屠友祥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审美意识与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菏泽学院美术系 刘颖;置根于生活的华丽外表[N];菏泽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2 山内祈信;活用自然之审美意识—中日山水为主题的造型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3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5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6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罗杰;审美意识结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潘天波;审美意识语言分析:基于内符号形态[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洁娜;仡佬族审美意识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5 于勇;管窥中日悲剧审美意识的异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文娇;儿童审美意识建构的引导[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韩杰;对韩国独特的审美意识—(?)(Mǒt)的浅析[D];延边大学;2013年

9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10 陈龙;当代“穿越”审美意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42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42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