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康德为审美主体立法
本文选题:康德 + 纯粹审美主体 ; 参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4期
【摘要】: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其三部巨著构建了一个为人立法的理论体系,其中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为审美主体立法,它详尽表述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原则,其用意是要着力打造纯粹的审美主体。文章认为,这个纯粹的审美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于冯友兰先生阐扬的四大境界中的道德境界的拥有者,成为社会大众寻找审美实践为之努力地目标。
[Abstract]:Kant's "three critiques" constitute his great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his three monumental works constitute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human legislation, in which judgment criticism is Kant's legislation for the aesthetic subject, which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four principles of aesthetic judgment.Its intention is to build pure aesthetic subject.The author holds that this pure aesthetic subject i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owner of the moral realm of the four realms that Mr. Feng Youlan has demonstrated and has become the goal for the public to seek aesthetic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的文化立场与审美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邓波;;康德“审美意象”理论与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比较研究[J];文教资料;2008年25期
3 安延明;论席勒对康德趣味判断理论的背离[J];思想战线;1990年06期
4 胡晓玲;浅论康德想象力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5 赵宪章;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方法论之我见[J];学术月刊;1995年05期
6 杨增菊;康德的先验美学是形式主义的吗[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程金福;美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8 支宇;试论康德美学的主体性[J];学术探索;1995年05期
9 张政文;通达本体的否定性取向——再释康德的崇高理论[J];学术交流;1991年06期
10 牛宏宝;康德在丑面前的尴尬[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人本主义美学中的生态关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节末;;论嵇康与康德美学观的异同[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5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胡家祥;;谈谈真、善、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黄水婴;;《论“审美无利害”在中国美学中的变异》概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宛小平;;庄子美学和谢林艺术哲学的比较——兼谈哲学和美学关系的几种典型样式[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21世纪人类基本精神价值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2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政文;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N];光明日报;2003年
4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5 樊志辉;全方位的审美观照[N];光明日报;2002年
6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7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8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9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与社会理想[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马衍明;以新眼光打量美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5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6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兆树;康德主体性美学思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2年
2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友峰;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当代解释[D];安徽大学;2003年
4 潘永辉;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圣;康德论美的普遍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程铧;自然美:从康德、黑格尔到阿多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8 赵顺华;论康德形式美学对美育的启示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董龙昌;冯友兰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宰政;想象的命运[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6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6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