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尊意识”到“身心一体”——后现代性视阈下的实践美学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 身体美学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摘要】:实践美学作为前现代的意识美学,建立在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基础上,仍然固守主体性的理性传统,因而不能解释后启蒙时代的大众文化。而后现代性的日常生活美学,反拨意识美学贬低身体性的倾向,论证了通俗艺术的合法性,但抹杀审美的精神性、超越性。在美学思想史的发展链条上,较之前面两派的极端主张,生存—超越美学执两用中因而更富有理论张力。当下中国既有前现代的残存,也有现代的情境,更有后现代的景观,因而对于知识界来说,更应该正视生存—超越美学的整合维度和学术进路,方能"发展出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中国当代美学",从而更好地参与当代世界的文化建设,重新测绘国际美学地形图。
[Abstract]:As a pre-modern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dualism of body and mind, and still adheres to the rational tradition of subjectivity, so it can not explain the popular culture in the post-enlightenment era.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of postmodernity, the tendency of negative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to degrade body sex, demonstrates the legitimacy of popular art, but obliterates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aesthetics and transcends it.In the development chain of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thought, the survival-transcendence of aesthetics is more theoretical than the radical claims of the previous two schools.There are not only the remnants of the pre-modern, but also the modern situation and the post-modern landscape in China. Therefore, for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face up to the integration dimension and academic path of surpassing aesthetics.Only then can we "develop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 so a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remap the topographic map of internation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玉能;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逄增玉;李跃庭;;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杨春时;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薛富兴;生命美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读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王德胜;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1998年03期
8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9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宋霞;国外学者对科技和高科技问题的研究——由内在论向外在论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桂杰;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军科;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6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丽;身心与文质[D];西南大学;2007年
2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3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丽霞;守望民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谢慧英;网络写作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艳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冯学勤;;抛弃审美形而上学:倒退还是进步——就尼采晚年思想转变与王元骧先生商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周文杰;;马克思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游戏美学[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5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冯学勤;;以身体为准绳——论尼采晚期美育思想的身体转向[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7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8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9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张再林 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
2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美 理查德·舒斯特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科林 翻译;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N];光明日报;2011年
7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8 ;东西美学的邂逅[N];光明日报;2010年
9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4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初探[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世巍;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评析与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5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芳;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9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7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6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