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批判:一条需要置疑的思想之路

发布时间:2018-04-21 12:27

  本文选题:美学批判 + 技术时代 ; 参考:《江汉论坛》2002年05期


【摘要】: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Abstrac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literary thinking in the high-tech era?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aesthetic criticism worthy of reflection and doubt? What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How to highlight the aesthetic appeal and perceptual value in the era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so on, these are the new topics put forward by the new era to the present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is issue, Fang Hanwen, Zhang Rongyi, Wu Xingming, Feng Liming, Peng Xiuyin, Zheng Bochao, and other scholars have written talks on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hoping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tudy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凌云;从审美探讨美的本质——德国古典美学学习札记[J];中州学刊;1988年04期

2 杨立元;审美心理结构的探求[J];新东方;1998年04期

3 韩佳卫,赵涛;梦与审美[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王苏君;论审美的中介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吴文水;谈谈生活中的非审美现象[J];美与时代;2003年04期

6 杨春时;;实践乌托邦再批判——答张玉能先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吴华山;;“意会必可言传”,言传在于意会——就《审美三说》与王亚平先生商榷[J];中华诗词;2010年08期

8 李敬敏,王开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生存价值──《审美与生存》读后[J];当代文坛;1999年06期

9 杜卫;“审美无利害性”命题的中国化及其意义[J];学术月刊;1999年01期

10 索晓霞;21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议题──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查常平;;作为意性文化的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2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6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7 李培庚;审美发展史纲①[N];文艺报;2005年

8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8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9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82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82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2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