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略论

发布时间:2018-04-29 05:04

  本文选题:中和论 + 美育观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3期


【摘要】: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说"礼"论"乐"风潮,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从维护、发扬自上古"先王乐教"以至西周"制礼作乐"的礼乐教化美育传统出发对诗、礼、乐等的美育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多方阐发,发展出比较系统的美育观,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主体。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中和"观念的形成确立存在着密切联系,"中和"精神弥漫、贯穿于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各个理论层面,成为其核心精神,因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可以称之为"中和论"美育观。这种美育观与西方古代的"和谐论"美育观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存在着可以相互补充、融通之处。
[Abstract]:The though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origin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en the theory of "Rites" and "Music" came into being. From the pre-Qin to the Han dynasties, the Confucianists began from the maintenance,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of the rites and music education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uch as ritual and music, have been elucidated in many ways, and a more systematic view of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constitutes the main bod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centered on Confucia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eutralization". The spirit of "neutralization" permeates all theoretical levels of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and becomes its core spirit. Therefore, the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can be called "neutralization theory" aesthetic education concept. This view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t only constitutes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western ancient concept of "harmony", but also has some points which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75011-44009)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川;《吕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戴承元,杨明贵;论《红楼梦》“花落人亡”的悲剧意味[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3 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继成;求活的圣人——庄子的处世哲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5 吴晓恩;从历史、地理文化看中国MTV的构建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秦建文,龚东娥;从“美”字看我国古代的审美取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汤漳平;简论道家与中国古代文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陈良运;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刘俊阳;论雅诗中的叙事诗及中国古代叙事诗与史诗之不发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卫霞;;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蓝旭;;东汉中叶文风述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2 李爱顺;;艺术资源与延边地区的发展[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向迎春;;论音乐教育的知行合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袁世杰;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苏州大学;2003年

5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6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2 夏静;礼乐传统中的先秦两汉文论[D];四川大学;2003年

3 于建雪;对报纸深度报道先锋意识的美学思考[D];河北大学;2003年

4 牛江涛;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河北大学;2003年

5 白小羽;传统山地园林景观秩序探析[D];重庆大学;2003年

6 胡丽娜;奇情幻彩  寓意人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毛金霞;《史记》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唐;《诗经》的士大夫情感特质与审美趋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燕;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杜芳;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美育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新雅;探究现代性“美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凌涛;“美的人生观”与“美的社会组织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翠红;王夫之美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军锋;审美与救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6 刘永红;礼乐教化与情绪感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祁琪;席勒美育思想中的“自由”观念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张红梅;荀子“乐论”美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丽华;荀子的美育思想及时代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8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8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c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