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真正的环境审美:化解景观审美经验中的边界和对立
本文选题:美学 + 环境 ; 参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摘要】:为了使审美体验在环境公共行动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美学家必须化解与景观和环境相关的审美体验、审美判断以及决策中的一系列对立性要素,诸如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非人类与人类的对立、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地方民众与专家的对立。真正的环境审美体验是积极的、参与性的、可交流的,而不是消极的、私人的、主体性的。通过这种体验,我们可以消除一些妨碍美学在公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障碍。一些途径可以打破人与自然的界限,比如园艺、环境艺术以及相关的对于环境的审美估价方式,都能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鼓励对景观更加亲密、更加积极的审美参与,应当重视审美沟通的价值,即与更多的人讨论和分享我们的环境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aesthetic experience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environmental public action, aestheticists must resolve a series of opposing elements in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related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Such as the opposition of aesthetic subject and object, non-human and human, individual and group, local people and experts. Real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positive,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ve, rather than negative, private, subjective. Through this experience, we can remove some obstacles that prevent aesthetics from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ublic domain. Some ways to break the boundar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uch as horticulture, environmental art and related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an develop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order to encourage more intimate and active aesthet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andscape,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that is, to discuss and share our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value with more people.
【作者单位】: 爱丁堡大学地理研究所;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龙昌;;冯友兰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J];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于德清;;世界的大会,寂寞的美学[J];走向世界;2010年24期
3 曹峻峰;;本体论意义上的美不存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彭运生;;美学杂思录[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7期
5 王一川;;物化年代的兴辞美学——生活论与中国现代美学Ⅱ[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6 陈跃红;;美学的未来在中国——周来祥教授谈美学的现状与前景[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7 王一川;;从哲学思辨到文学阐释 我在美学热潮中的经历片断[J];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06期
8 杨海涛;;美的困惑与思考——刍议开设美学选修课的几点体会[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年04期
9 彭锋;;跨文化美学与美的共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李天道;刘晓萍;;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郑元者;;蒋孔阳的美学道路——《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殷曼i_;;从迪基艺术体制论的转变看后分析美学当代转型中的尴尬[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向峰;;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 彭锋;美学在多样性中重新定向[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桂青;美学对时代呼唤的回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记者 马子雷;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京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文洁华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 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美:身体与心灵交融的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啸;“意识到生态之美,,是人类的第二次觉醒”[N];衢州日报;2011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赵洪杰 实习生 吴君 朱婷;没有不可超越的美学,但马采的理论不会过时[N];南方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雨辰;人类生存生态之美的蕴含[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晓光;佐佐木健一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5 任雪山;朱光潜和桐城派[D];安徽大学;2010年
6 李华;周来祥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郜静;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李瑞奇;倥偬廿载,浮沉三纪——陈望道美学思想评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纪波;论席勒对莱辛人性论的超越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敏;论约翰·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5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25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