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之思与美的信念
本文选题:海德格尔 + 荷尔德林 ; 参考:《学术月刊》2004年08期
【摘要】:正 现代科技文明的“座架”正在日益扩张,把本已隔断了的人类和“开端”的本质联系弄得更加疏远。称科技文明为“座架”,有两重意思:一是科技乃人类筑居于大地必需的依托,舍此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积极的;二是科技遮蔽了人类和开端始初的内在的关联,把人封闭在自满自足的空间,这是消极的。海德格尔声明他并非一般地反对现代科技,原因就在他的批判只指向后一方面。 那么何谓“开端”?尤其当海德格尔提醒东方人,应当去沉思自己的思想所具有的令人敬畏的开端,而不应该越来越骛奇,去追逐时下最新的西方哲学思潮时,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并非把事情倒转过来,就等于克服了原有的局限。
[Abstract]:The "seat fram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ization is expanding day by day, estranged from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begin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ization is called "seat frame", which has two meanings: fir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necessary support for human beings to build on the earth, and it is positive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is way; seco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bscures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It is negative to keep people in a space of complacency. Heidegger claims that he is not generally opposed to modern technology, because his criticism only points to the latter. So what is "beginning"? Especially when Heidegger reminds Orientals that they should meditate on the awesome beginnings of their thoughts, rather than focusing more and more on the latest trends in Western philosophy, we must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m. For it is not the reverse that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风雷;荷尔德林: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的诗学渊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4 王媛媛;;诠释学中的诠释限度问题[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李咏吟;文学的诗性综合解释方法的理论价值[J];东疆学刊;2003年04期
6 张向东;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李永平;感发——人与自然互动的生态审美[J];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8 王宏玲;诗和诗人:海德格尔诗学阐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曾繁仁;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10 黄伟,饶們子;《日瓦戈医生》精神谱系探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5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8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9 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2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游修庆;存在之思[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杜学敏;海德格尔的艺术创造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6 曾晓东;电子游戏的美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8 杨锏;论奈保尔的后殖民家园书写[D];暨南大学;2004年
9 朱志玲;为了灵魂的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石国庆;先锋的取向与突破[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2 韦拴喜;杨恩寰;;海德格尔的诗性救赎及其理论局限性试析——兼谈诗意地栖居何以可能[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3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4 葛祥国;马国照;;浅谈后现代艺术的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视角[J];山花;2011年14期
5 罗绂文;;西方“游戏”审美理论模式的类型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6 张瑜;;实践存在论美学“西马化”了吗[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王思滢;;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对环境美学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9 刘旭光;;“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10 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泰然;陈雪;;图像意志与时间意识:对一种“看的方式”的梳理与分析[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毛萍;;论美学的知识论框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刘士林;;废画连篇的时代[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悦笛;;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韦玲娜;;是“意义”还是“意思”(摘要)——从解释学角度谈对现代艺术的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解读“大审美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3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4 ;什么是自我的困境?[N];文汇报;2002年
5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6 黑龙江大学 张园;谢林带我们重回“艺术”[N];光明日报;2010年
7 曾繁仁;中西交流对话与当代生态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8 刘晗 禹建湘 肖鹰 简德彬 王岳川 张建永 张法;乡土美学笔谈[N];文艺报;2005年
9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伏爱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2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3 王昭勇;论海德格尔思想中大地范畴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肖明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6 黄伟;返回意义之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娣子;阿多诺的否定美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5年
8 高波;论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潇;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缪勇;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2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