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美学的重新崛起
本文选题:后现代 + 美学 ; 参考:《艺术百家》2009年01期
【摘要】:百年之后,在西方思想界一度被不屑于顾的实用主义竟然能够东山再起,不仅势头不减当年,且又是一番风景。这是为什么?这种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实用主义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生命力?本文从杜威、罗蒂与舒斯特曼三位代表人物在哲学、美学与文化政治学互动的视野,扫视实用主义的百年发展以及它在后现代主义中的定位,并进而通过它与马克思及孔夫子的对话,窥视我们时代的某些精神特点,从中找出带有历史走向性的东西。
[Abstract]:A hundred years later, pragmatism, once disdainful in western intellectual circles, was able to rise again, not only in the past, but also in the landscape. Why? How did this new pattern come into being and what did it say? What kind of vitality does pragmatism, which has always been ignored, cont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wey, Rorty and Schustroman in the interaction of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politics,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century-ol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sm and its position in postmodernism. And then through its dialogue with Marx and Confucius, we can peep at som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times and find out something with historical tren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赞助项目成果
【分类号】:B83-0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鸿生;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读《受活》[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2 韩克永;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及对文学理论的观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国清;如何挽救“他者事业”——福柯和伯林非理性哲学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国清;;民主、科学与哲学——罗蒂对杜威哲学的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练暑生;;话语分析和底层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冯建;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7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熊和平;课程、知识与认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3期
9 周丽昀;实践科学观的存在论意蕴及其特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3期
10 苏国勋;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J];社会学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3 李兵;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D];吉林大学;2005年
4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5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庆丰;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7 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玲;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五启;当代西方社会认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汪秀丽;胡克自由观探要[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涛;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宇;“反讽”式的自由[D];山西大学;2006年
3 李日容;重塑哲学的自我形象[D];西南大学;2006年
4 曾翔;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大学;2006年
5 袁秀;美国精神的象征与当代中国思想的精髓[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许昌林;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看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任佳波;改造和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冬根;作为科学重要品格和本性的有限性[D];苏州大学;2007年
9 李元元;真理是权宜的[D];山西大学;2007年
10 龚道明;激进建构主义教学观评析[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里奇特尔斯 ,夏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09期
2 杜声锋;;“后现代性”与“新理性”[J];读书;1989年11期
3 张颐武;;第三世界文化:新的起点[J];读书;1990年06期
4 郑和烈 ,水刃;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中的深层生态学:从经济人到生态人[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8期
5 M.J.夏皮罗 ,李黎;政治经济学与欲望[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6 王宁;;知识分子:从立法者到解释者[J];读书;1992年12期
7 张颐武;对“现代性”的追问——90年代文学的一个趋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8 朱立元,姜丰;中国当代小说中后现代性的扫描[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9 张颐武;后现代性与“后新时期”[J];文艺研究;1993年01期
10 陈晓明;中国文化的双重语境[J];文艺研究;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绍谊;;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2 赵卫东;;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两难抉择——当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及其出路[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C];2005年
3 楚行军;;体验哲学的后现代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深町英夫;;身体美学、公共意识与新生活运动[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5 翟林;;身体美学视野下的身体艺术[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7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民安;一曲激烈对抗的戏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杨荣 通讯员 赵存存;科学实在论的进步及走向[N];光明日报;2001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供稿,,桂琳整理;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6 尚杰;萨特后的法国哲学[N];人民政协报;2001年
7 肖自强 汪民安 姚福燕;后现代主义五人谈[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王宁;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和全球性:一种新的断代[N];文艺报;2001年
9 迟子建;好书告诉你[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林华瑜;新现实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3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8 宋伟;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9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10 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玉;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性特征研究[D];华侨大学;2001年
2 李建中;素描断议[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闫林霞;普世伦理的当代困境及出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雷艳林;网络文学的怪诞特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6 王骏;试析罗伯—格里耶小说的后现代性[D];新疆大学;2003年
7 周利荣;从感性的泛滥到理性的回归[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谭青松;元小说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简锐;论网络游戏中玩家权益的法律保护[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33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