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场审美与差距场审美
本文选题:审美愉悦 + 瞬时场 ; 参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摘要】:正 一我们认为,审美是瞬时场审美向差距场审美运动的微观心理过程。1912年,瑞士美学家布洛发表了著名的美学论文《“心理距离”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提出了审美“心理距离说”的学说。布洛的学说发展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说”,是审美超功利说的集中体现。他把“心理距离”看成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当作审美的一条基本原则,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对象及其影响同某人的自我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他认为“距离说却提供了一种运用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区别: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泛的审美价值.没有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在他
[Abstract]:We believe that aesthetics is the micro-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from instantaneous field aesthetics to gap field aesthetics. Swiss aesthetician Brooks published his famous aesthetic paper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s an artistic factor and aesthetic principle,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loom's theory develops Kant's theory of "no interest", which is a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super-utilitarian theory. He regard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s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feeling", as a basic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and points out that distance is "achieved by separating objects and their influence from one's self". Distance theory, he argues, offers a simple and profound difference: aptitude is a distance-free pleasure. Beauty, the most extensive aesthetic value. It is impossible to hold without intervals. Before he...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海瑶;;论审美欣赏中的主观条件[J];语文学刊;2008年18期
2 江海瑶;;论审美欣赏中的主观条件[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3 夏涛;;审美感伤——从审美愉悦说之外再看审美情感[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赵小天;瞬时场审美与差距场审美[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6年02期
5 梁伟丽;;试论音乐的审美对象之含义、特点及获得途径[J];新学术;2007年03期
6 苟爱萍;心物相融——“山寨温泉浴”与审美主客体之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周丹;;论马利坦的审美理智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8 陈超敏;浅论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自觉[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唐煌;;舞台剧视听审美效应浅析[J];艺文论丛;1995年04期
10 金薇;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瑾;;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凌珑;;略论审美想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4 郭可夫;张永雪;;论古书画装裱的技术美[A];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秀玲;张薇;;一树梅花百首诗——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和谐统一[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8 颜全毅;;百年越剧审美主体的独到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包柏成;;试论医学审美的特殊性[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旭;从审美对象的特征看继承与创新的美学意义[N];中国艺术报;2002年
2 尹旭;观照·认识·评价·感受[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黄平;现象学的视野[N];文艺报;2007年
4 王凡华;灾难报道中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呈现[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陈坚;有所坚守[N];光明日报;2006年
6 赵睿;审美者和审美对象的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8 中共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重视审美的价值取向[N];人民日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4 张志国;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棠;审美经验辨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清敏;步入澄明之境—对旅游活动的美学思考[D];贵州大学;2007年
3 刘志成;特色景观的审美心理表现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周婷;景观特色审美结构属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葵;职业形象内涵的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6 云小珊;汉语古诗英语中译者主体认知的介入[D];山东大学;2007年
7 叶幼天;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符号及审美分析[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8 刘雯娟;探析艺术创作主体的心境差异对艺术作品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乖宁;审美对象的现象学阐释[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39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