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大众文化传播与后现代审美

发布时间:2018-05-05 09:57

  本文选题:大众文化传播 + 审美幻像 ; 参考:《当代传播》2007年01期


【摘要】:当下我国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应属于大众社会的文化传播。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一传播方式的审美性生成问题,指出:科技的意识形态的辐射功能、仿真的幻像理论以及后现代的消费主义,是生成机制中最重要的3个支撑点,它们共同决定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mass media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long to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mass socie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generation of this mode of communi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adiation function of the ide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hantom theory of simulation and the post-modern consumerism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upporting points i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Together, they determin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culture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G206.3;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仁 ,张联英;个性心理与思想教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02期

2 曾希圣;超写实教学汇报[J];装饰;1991年02期

3 刘扬体;故题事材 形象及其它——关于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悔》的对话[J];当代电视;1996年11期

4 黄永林;大众传媒与当代大众世界——论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李光照;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J];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周宜一;;韩剧流行因素的些许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8期

7 王晓德;;对全球“美国化”的一种重新审视[J];学术研究;2006年04期

8 熊斌;刘海涛;;转型中的困惑: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辩[J];声屏世界;2006年06期

9 刘晓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短信文学[J];理论与当代;2006年06期

10 丁言;;主流文化的“守土”责任[J];学习月刊;2006年1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跃东(淮北市电影公司);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信息管理[N];安徽日报;2000年

2 石学锋;电视离不开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曾宪明;新闻传媒要传播先进文化[N];光明日报;2002年

4 易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转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郑建鹏;白岚玲:戏曲评点学研究的拓荒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朱国良;拒绝“庸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李君(作者单位:河北电视台);“纪录片故事化”初探[N];中华新闻报;2003年

8 葛玉清;冲突 碰撞 互动 发展[N];中华新闻报;2003年

9 赵振祥 胡颖华;文化背景与大众文化的跨文化传授[N];文艺报;2004年

10 任奕葳;借助大众媒介弘扬高雅文化[N];中华新闻报;2004年



本文编号:1847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47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