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道德意蕴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席勒 + 审美现代性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2期
【摘要】:席勒凭借其审美教育理论在启蒙运动打造的理性帝国中唱出了恢复感性合法权利、反抗理性在人性和文明领域内的独裁专制的思想异声而被追溯为审美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但是,我们在从感性、艺术的维度集中阐述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中潜伏着深刻的"伦理之维",道德同感性、艺术、审美生存等理论基质一起构筑了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整体框架。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具有天然的道德诉求,其道德判断机制之于失败了的现代性道德规划具有独特意义,这一认识使我们能够完整把握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精神意髓。
[Abstract]:Schiller was traced back to the thought pioneer of aesthetic modernity because of his aesthetic education theory in the rational empire created by the Enlightenment, singing out the thought of restoring the legitimate right of sensibility and resisting the dictatorial autocracy of reason in the field of huma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However, while expounding Schiller's though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ibility and art, we ignore the profound "ethical dimension", moral and sensibility, art, etc. The theoretical matrix of aesthetic existence constructs the whole frame of Schiller's though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Schiller's aesthetic modernity thought has a natural moral appeal, and its moral judgment mechanism has a unique significance to the failed modern moral planning, which enables us to grasp the spiritual meaning of Schiller's aesthetic modernity thought.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7 李斌;;现代性视野中的流浪意识——以“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文学为中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张公善;;西方古代生活观的三大范式——生活诗学基础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吴超;;“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田光远;;杜威论科学对现代性社会的意义[A];“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8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9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余鹏飞;火:希腊历史的神话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迎新;;人格审美与感性重建——梁启超美学的现代性维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3 王昌树;;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4 杨建国;;雅各布森的二项对立思想与审美现代性话语[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祁琪;;浅谈席勒自由观中自由与形式的关系[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凌先威;;浅析孔子的文质观[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7 夏芳;黄昏;;从与席勒美育思想的比较看庄子美育的当下价值[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8 戈瑜t$;;游戏、自由和美——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9 谢雪莲;;艺术在消亡与涅磐之间——谈席勒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及其现代批判[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罗杰;;宫崎骏动漫作品审美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宏;;医学基础上的道德理性[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2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于民雄;;朱熹的“理”与道德理性[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彭林;;北京奥运 如何人文[A];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08·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8 万光军;;儒墨天命观的分梳与互动[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战国;;儒家的道德人格[A];2004年学术前沿论坛哲学分会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高令印;;序[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廷芳;席勒的美学思想[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华中理工大学 张玉能 消鹰(清华大学艺术中心) 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 刘士林 山东大学 陈炎;席勒:使人成为真正的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钦文;席勒双百忌辰 众家传记齐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姚燕;进入文学巨匠席勒的精神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小凡;席勒画作伦敦创新高[N];中国商报;2011年
7 渠宏卿;广州“跳桥秀”:围观者的道德理性值得肯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张周志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正义要求制度理性与道德理性相得益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王滨滨;德国举国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N];文学报;2005年
10 孙川 文天;席勒(中国)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在张家口奠基[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4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5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8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丁敏;席勒在中国:1840-2008[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波;论席勒对莱辛人性论的超越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2 曾繁华;席勒的人文理想[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赵明;席勒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韩慧;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成因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徐廷廷;席勒的“完人”概念[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吕丽辉;论老子的反认知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黄真年;艺术:走向自由的游戏——席勒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芳;席勒“游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亚妮;歌德和席勒文论、美学思想之比较[D];延安大学;2011年
10 孔小彬;传统与现代的会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47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47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