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彭富春美学理论的创新性

发布时间:2018-05-06 21:24

  本文选题:生活世界 + 后自然时代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摘要】:不同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彭富春尝试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形态。彭富春美学理论实现了四重创新——美学理论开端的创新即"生活世界",美学理论结构的创新即"生活世界欲、技、道的游戏",美学言说方式的创新即"思想语言之道的思想"和美学时代价值的创新即作为"无家可归时代的深思"。这些创新使得彭富春美学理论切中当代中国社会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技术主义困境的要害,从而成为"新的中国美学"。
[Abstract]:Different from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Peng Fuchun tries to construct a new 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Peng Fuchun's aesthetic theory has realized four-fold innovation-the innovation of the beginning of aesthetic theory, that is, "life world", and the innovation of aesthetic theory structure that is "desire of life world, skill of life world". "the game of Tao", the innovation of aesthetic speech means "the thought of the way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value of aesthetic times as "the thought of homeless times". These innovations make Peng Fuchun's aesthetic theory hit the crux of the predicament of nihilism, lust and technic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us becoming "the new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0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宁川;;简政珍:意象维度中的哲与智——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张晓刚;凌继尧;;意象美学的澄明之境——读叶朗的《美学原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文革;刘同军;;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于东玖;王若愚;熊志刚;;数字游戏健身椅开发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年04期

7 成联方;;从价值论原则看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谭龙杰;;论羽毛球美的根源[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胡湘梅;;浅谈大学语文教学呼唤美育的回归[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2期

10 张爱红;;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3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乔东义;孔颖达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贾媛媛;艺术与经验[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3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6 高艺峰;中国当代油画风景中的写意性倾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宫新;自然元素在设计中的非常运用[D];天津大学;2010年

8 潘秋枫;沉醉不知归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岩;论喜剧性笑的发生及其美学效果[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辉;论岑参的写景诗[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东屏;;需要讨论的是“好生活世界”——兼与徐贲、陶东风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1年07期

2 张育人;;当代教育价值的选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神州;2011年17期

3 夏兴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6期

4 张红军;;从本体到生活世界——论彭富春对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的师承与创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5 王咏;;从生活世界到现代知识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现代性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6 文长春;;超越正义,回归多元生活世界[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7 熊姣;;约翰·雷《英语谚语集》展示的生活世界[J];科学文化评论;2011年03期

8 楚克松;;简论“无家可归”[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刘春亚;;“任务型”教学小议[J];快乐阅读;2011年08期

10 崔狄生;;让欲望敞开——高校电影欣赏课的美学批判[J];电影文学;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5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8 曾盛聪;;现代化、生活世界转型与伦理嬗变[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雷红霞;;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水华(书评人);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刘成伦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教师的生活当向着优雅漫溯[N];中国教师报;201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李鹏程;论文化哲学的中国资源及其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年

4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兰芬;生活世界也需要解放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5 李兰芬;生活世界也需要解放思想[N];苏州日报;2008年

6 张政文;康德:启蒙的宗教批判与宗教认同[N];光明日报;2005年

7 陈兴良;穿行于生活世界和法律世界之间[N];检察日报;2005年

8 伍麟;“生活世界”的心理学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10 方晓;生活史原来可以这样写![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8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祥;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苏州大学;2004年

2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启涛;论中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韬;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长倩;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师专学生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欢;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3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53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