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穿越审美化的迷雾

发布时间:2018-05-15 01:42

  本文选题:审美化 + 浅层审美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3期


【摘要】:传统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强调审美对于精神的塑造和存在价值的揭示,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审美区域。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艺术审美的模式,使得审美从艺术世界走向了日常生活。但是,在审美化中,审美受到商品逻辑的支配,越来越多地停留于感官感受,审美被一种无边无际的功利与物欲所包围。这种浅表的审美化使人受到异化和控制,它张扬了感性的外观却埋葬了存在的深度,在审美化中呈现的自我是一个没有质感、没有方向的空乏的躯壳。要超越这种浅表的审美化模式,审美必须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美学自身也应该与科学和伦理学相融合。在这一点上,环境美学和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值得借鉴。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takes art as the main aesthetic object, emphasizes the esthetic to mold the spirit and reveal the value of existence, and form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losed aesthetic region. The coming of aesthetic age breaks this pattern of artistic aesthetics, and makes aesthetics move from art world to daily life. However,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esthetics is dominated by commodity logic, and more stay in sensory feeling,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s surrounded by an endless utilitarian and material desire. This superficial aesthetic makes people be alienated and controlled. It spreads the perceptual appearance but buries the depth of existence. The ego presented in the aesthetic is an empty shell with no sense of texture and no direction. To transcend this superficial aesthetic mode, aesthetics must be combined with value judgment, and aesthetics itself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science and ethics. On this point,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Versch's post-modern aesthetics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汝成;;“丑得精美”的艺术辩证法[J];思想战线;1983年01期

2 孔建英;也谈艺术美高于生活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3 陈伟;试论艺术意境的美学性质[J];求是学刊;1984年04期

4 蔡子谔;作品的艺术“格调”与真实性及其它——对李剑同志失误作品的思考[J];河北学刊;1984年03期

5 常蕴;小说观念的变化与理论研究[J];文艺研究;1985年02期

6 М.杜弗莱纳,韩树站;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现象学》引言[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7 林兴宅;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与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8 刘再复;;关于小说进化历史轮廓的一般描述[J];小说评论;1985年02期

9 ;《蓝花豹》笔谈[J];当代文坛;1986年02期

10 宋建林;化丑为美的艺术“魔杖”[J];文艺评论;198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政治化—审美化—学科化——建国50年来文艺思想变迁的简要描述[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邹其昌;;美学与知识经济时代[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万里;;论古文学研究中的审美化与科学化(纲要)[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黄式宪;;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徐健湖;何琼;曹文英;;打造特色品牌 培养世纪人才——“立教育之美、塑人格之美”艺术特色教育实践[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6 雷跃捷;;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徐书业;;论人类教育理想的三次转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9 黄京鸿;;初中地理新教材改革特色的美学赏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黄京鸿;李辉;;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2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3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尤雪茜;新世纪四川文学将何去何从[N];四川日报;2001年

5 小樊;《高科技与医学人文——扫描医学未来》关注医学与社会互动[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古耜;当今散文问题多[N];文艺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周雪梅;从哲学角度观照美学和诗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辽宁省作协特约评论家 王晓峰;文学在城市文化中是一种制高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福建师大 孙绍振 余岱宗 林焱 (英)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的文学视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仪平策;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8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9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齐海英;叙述化审美生存境界的学理描述[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琴;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林春;生命的皈依与迷途[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粟高燕;中学英语课堂美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应高;在高中化学审美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时绍军;初中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渗透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叶悬冰;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和生机——论语文教学的审美转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鹏英;审美的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向审美化的企业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90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90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