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 实践观点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
【摘要】:正 读了杨春时同志的文章《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超越美学》),在感佩他的理论家的勇气的同时,也觉得有一些不当之处,特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众所周知,所谓“实践美学”,简言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理论体系。它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主要是物质生产劳动)为逻辑起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建构了完整的美学体系。它发源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过十九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给西方美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我国,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和美学大论争之中,并在七、八十年代迅速壮大,形成了好几个影响颇大的流派,如李泽厚的社会积淀美学、蒋孔阳的创造美学、刘纲纪的实践自由美学、蒋培
[Abstract]:Having read Comrade Yang Chunshi's article "transcending practical Aesthetics, establishing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the Social Science Front, No. 1, 199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eyond Aesthetics"), while appreciating the courage of his theorists, he also feels that there are some improper points. Some comments are put forward. As we all know, the so-called "practical aesthetics", in short, is the aesthetic theory system that adheres to the Marxist practical viewpoint. It takes the human social practice (mainly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labor)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ak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the instruction, constructs the complete esthetics system. It originated from Marx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It has revolutionized the western aesthetic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China, it ros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o study the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grew rapidly in the 1970s and 1980s, forming several influential schools, such as Li Zehou's social accumulation aesthetics. Jiang Kongyang's creation Aesthetics, Liu Gangji's Aesthetics of practical Freedom, Jiang Pei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3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4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6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8 周军伟;;自然美的先验感性论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9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5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7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8 曹利华;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5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7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0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9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