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选题:以人为本 + 文学艺术 ; 参考:《语文建设》2009年Z1期
【摘要】:正近几年来,有两个词在各种场合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即"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给文学艺术开辟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wo words appear especially frequently in various situations, that is, "people-oriented"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communiqu 茅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five adherents", which state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pproach,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socio-economic and human development. " "People-oriented"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opened up for Literature and Ar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2 郭勇健;;在传统文论与现代美学之间——梁启超美学思想新探[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3 马大康;;重构语境,用“心”研究——评叶世祥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J];文艺争鸣;2011年14期
4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王建润;陈延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传播的审美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6 韩书堂;;中国美学研究的纯粹性批判与整体性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赵飞飞;;迷狂通向自由——从柏拉图“迷狂说”的审美意义出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8 赵志刚;;关于秦皇岛市人文精神与其美育功能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9 ;童庆炳谈毛泽东美学思想[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聂振斌;;文化的本质与美学理论建构[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治经;;毛泽东美学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比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5 吴家荣;;论审美感染力的批评标准——二十一世纪文学批评标准刍议[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法民;;西方怪诞理论到中国[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印海;;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政治意识比较分析[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徐碧辉;;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与情感教育[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东栓;儒家哲学的和谐观与文艺美学的和谐观[N];文艺报;2005年
2 冯宪光;和谐社会建设与审美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孟姝芳邋刘颜玲;以人为本:探寻美学出路的着眼点[N];文艺报;2008年
4 周来祥;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7年
5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童庆炳;文艺与人的建设[N];文艺报;2004年
9 董爱民;审美文化应肩负起引导社会风尚的责任[N];文艺报;2006年
10 顾农;从美学的层面研究生活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D];扬州大学;2011年
2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国贞;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9年
4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可;美的人性与人性美的弘扬[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佳音;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斯达尔夫人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古兰;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卫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戴玉竹;先秦两汉儒家与古希腊罗马审美接受论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韩振宇;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圣静;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清”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赵杰;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中的“同时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东昌;中国传统闲逸美学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态[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刘海林;王国维与康德的审美超功利思想[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2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9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