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死亡与复活——福柯生存美学的审美主体及其当下启示
本文选题:福柯 + 生存美学 ; 参考:《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摘要】:从现代性的主体到后现代性的主体,从审美主义的主体到消费社会的消费美学的主体,主体的命运俨然一曲死亡与复活的变奏曲。福柯反对现代性的主体概念,宣告了"主体之死",但他晚期的生存美学则关注人如何将自己构成为主体,借助审美的创造性、灵活性、叛逆性等特质寻求主体性的可能,丰富了主体性的内涵。因其针对现代性理性、知识、道德主体而倡导感性、身体等,福柯的审美主体常常被比附为消费社会中的欲望主体、身体主体。但是,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失去了对消费权力系统的抵制而成为驯顺的消费符号,按照福柯的思想只能说是主体的再度死亡。主体的再度复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福柯的审美主体不失为对主体的客体化命运实行疗救的一种参照。
[Abstract]:From the subject of modernity to the subject of post-modernity, from the subject of aestheticism to the subject of consumer aesthetics in consumer society, the subject's fate is like a variation of death and resurrection. Foucault opposed the concept of the subject of modernity and declared "the death of the subject". However, in his later life aesthetics, he focused on how to form himself as the subject, seeking the possibility of subjectivity with the help of aesthetic creativity, flexibility and rebelliousness. I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subjectivity. Foucault's aesthetic subject is often compared to the desire subject and body subject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because he advocates sensibility and body for modern reason, knowledge and moral subject. However, the subject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lost the resistance to the system of consumption power and became a symbol of docility. According to Foucault's thought, it can only be said to be the death of the subject again. The resurrection of subject is both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Foucault's aesthetic subject is a reference to the subject's objectified fat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CZW005)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宋霞;国外学者对科技和高科技问题的研究——由内在论向外在论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黎春娴;;消费:一种社会结构的诠释——兼读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9 陈鸿;"夸父"们的尴尬——解读毕淑敏的小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左卫民;周洪波;;证明标准与刑事政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冬琴;蔡世华;;国葬与国家民族认同——以孙中山遗体及其安葬为中心[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4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5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9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月楚;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5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6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8 徐彦利;九十年代新历史叙事范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韦映;现代传媒环境下的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哥里索尼 ,李培林;法国近二十年来哲学发展概述——哲学恰似地狱[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10期
2 多家瑜;法国哲学家M.福柯逝世[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9期
3 杜声锋;;从法国看现代西方“文化的危机”[J];读书;1988年01期
4 杜声锋;;疯态、理性与人——福柯《古典时代的疯病史》评介[J];读书;1988年10期
5 尚志英;;西方知识考古福柯与《词与物》[J];读书;1988年12期
6 萧程;;性、系谱、主体 读福柯《性史》[J];读书;1989年Z1期
7 吴清;;在批判的彼岸——评福柯权力论思想的演变[J];法国研究;1989年02期
8 裴程;;“上帝死了”之后……——现代化的终结和“人道主义”的没落[J];读书;1989年03期
9 赵一凡;;利奥塔与后现代主义论争[J];读书;1990年06期
10 赵一凡;;什么是新历史主义[J];读书;199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岸瑛;在马克思与福柯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田海平;《哲学的追问——从“爱智慧”到“弃绝智慧”》[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汪民安;一曲激烈对抗的戏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芝加哥大学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我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兴趣之根源[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叶传星;法学,,后现代?[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尚杰;萨特后的法国哲学[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陈威;“生活艺术哲学”的兴起[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肖自强 汪民安 姚福燕;后现代主义五人谈[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吕翔;福柯与批判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师;身体与权力[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建辉;穿越知识与权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4 周军伟;在独白与虚无之间:巴赫金的生存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东海;试论《天使在美国》中同性爱政治问题的争议、对话与发展[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钱崇君;权力与反抗[D];扬州大学;2005年
7 张云超;权力话语的另类表述[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韩平;福柯的权力观[D];吉林大学;2005年
9 刘新刚;从福柯“权力/知识”观的视角看SSK[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袁文丽;论阮籍的生存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99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9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