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源始: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态势——读邹华新著《中国美学原点解析》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思想 + 中国美学研究 ; 参考:《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01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雨峰;;版权制度的困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3期
2 云翼;;法律的一种人类学解释[J];研究生法学;2003年04期
3 莫山洪;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跨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易银珍;;论礼仪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李荣华;田晓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2期
6 刘朝晖;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何月华;;汉民族研究的跨学科尝试——《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的学科史贡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梁正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和杰艳;;民族志表述向传统取经——“库拉”和“玛纳”对当今的启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10 许秀云;;美国电影进口配额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等[J];当代传播;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晋;赵潇爽;;男性时尚杂志、国际版权贸易与中国的男性气质建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晓帆;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卢燕丽;与疯为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志杰;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经纬;论美国黑人族群的身份认同[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玉俊;社会科学中的语境问题[D];山西大学;2011年
6 吴凤玲;辽东满族的仪式与象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邓红;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慧;村落视野中的民族教育嬗变与区域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米莉;村落视野中的国家权力与地方传统[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安] ,程俊;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和研究方法[J];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01期
2 潘知常;;中国美学的学科形态——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3 周兴华;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概观——评‘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丛书’[J];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03期
4 曹力红;一部饶具特色的美学论著——《美学与意境》[J];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03期
5 董学文 ,龚政文;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新水平——读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6期
6 敏泽;科学美学的创建在于走综合之路[J];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02期
7 刘清平;戴震人格美思想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06期
8 杨安(山仑);;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9 黄念然;;《中国美学》课程学习方法杂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代迅;;文化的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新时期中西美学关系及研究方法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谭好哲;;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刘悦笛;;现代性视野内梁启超的“社会美学”——兼与齐美尔的“社会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熊元义 刘毅青;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研究基地在杭州揭牌[N];文艺报;2009年
2 清平;王学海的美学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6年
3 肖瑶;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化掘进[N];光明日报;2008年
4 李世涛;《美学概论》对于中国美学研究的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孟姝芳邋刘颜玲;以人为本:探寻美学出路的着眼点[N];文艺报;2008年
6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7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向丽;审美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9 王文超邋巴音;品学双修见风采[N];中国教师报;2007年
10 吴子林;继往开来 雄姿英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正华;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渔文博;试论“人世”美学思想观[D];青岛大学;2010年
4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扈庆燕;感悟“为人生的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金香;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学术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东阳;自然美:从本质论走向生态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
本文编号:1899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9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