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禅之“心”的美学意蕴
本文选题:道 + 禅 ; 参考:《浙江学刊》2005年01期
【摘要】:道、禅哲学都重视“心” ,中国美学也有以“心”为美的思想 ,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道家哲学中 ,老、庄首先突出“心”的重要性 ,嵇康、阮籍则首先在文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禅宗对“心”的重视使其获得“心的宗教”之称。道、禅之“心”也有很多不同点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禅宗之“心”是对道家之“心”的继承与发展。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 ,审美之“心”在唐代成熟 ,意境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
[Abstract]:Taoism, Zen philosophy all attach importance to "mind", Chinese aesthetics also has the thought of "heart" as beauty, there should b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Taoist philosophy, Lao and Zhuang first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heart", and Ji Kang and Ruan Ji first embody this thought in literature. Z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rt and gained the name of "the religion of the heart". Tao, the mind of Zen also has many differences. In a sense, the heart of Ze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d of Tao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and Zen philosophy, the aesthetic "mind" matured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钱雯;嵇康的玄学与乐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伏爱华;;徐复观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再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李昌舒;名教与自然问题的解决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楠;吴昊;;论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审美[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晓峰;;在养生中体味理想人生境界——《文选》嵇康《养生论》中的自然养生观[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静;;论三种“自然”观念透视下的汉魏思想变迁[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论文集上[C];2010年
6 龚妮丽;;孔子乐教思想的现代意义[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7 刘蔚;;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A];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卢庆滨;;明代士人与奕文化[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付粉鸽;;论老庄的自然生命价值观[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毅;;凤林书院体与“稼轩词风”辨析[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尚莹辉;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10 田道英;释贯休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素素;论中国文化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沙沙;论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盛财;;论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美学意蕴[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6期
2 刘文良;邢美艳;;中国皇家脊兽的思想及美学意蕴探析[J];民族论坛;2011年16期
3 袁媛;姜欣;姜怡;;《茶经》的美学意蕴及英译再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李昌舒;;论南宗禅的“生活禅”思想及其美学意蕴[J];学海;2011年04期
5 王雪萍;赵敏;;浅论易安愁情词的美学意蕴[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张程刚;;当涂民歌的历史渊源及音乐形态特征探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周玫;梁芷铭;;“海洋美学”的提出、界定与理论构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8 王念祥;;明式家具雕刻艺术的美学意蕴[J];艺术·生活;2001年04期
9 沈红;;传统书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10 唐国忠;;从杜甫《月夜》谈古诗“曲笔”手法的美学意蕴[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新国;;安全“心”说[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郎瑞;王卫;;池莉——“新”写实到“心”写实[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3 宋建明;;“心”、“言”、“图”、“物”“境”——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关联问题的思考[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翠云;;以“心”育人,以“德”做人,以“足”为人——努力开创“足疗”事业的新局面[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曾勇前;;儿童舞蹈教育应从“心”开始[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6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袁玉江;龚芙蓉;;反射疗法师怎样结合足反射疗法进行自我身心保健[A];首届全国足疗保健行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公喜;王卫红;;朱熹法律起源思想论[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9 杨大春;;从法国哲学看身体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玲莉;;象山诚学的心学旨趣[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正后(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姜堰市官庄小学);新校长:让火从“心”烧起[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赵敏(作者单位:日照中远物流公司);管理从“心”开始[N];中国远洋报;2005年
3 王 越;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N];中国质量报;2005年
4 杜发;工作要用“心”去干[N];辽源日报;2009年
5 山茗;汽车制造业走向“心”的发展[N];中国工业报;2005年
6 金 威 张 辉 仝桂香;东港法院用“心”化解申诉难[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唐华武;用“心”构筑执行平台[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梁悦林 通讯员 巴志峰;“身”入更要“心”入[N];人民公安报;2004年
9 隶宁;刘彭芝:有“心”之爱[N];人民日报;2004年
10 ;迎战高考从“心”开始[N];山西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江妙津;“心主神明”的内涵及临床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2 吴志翔;朱熹理学的美学意蕴[D];武汉大学;2010年
3 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清华大学;2004年
4 吴卫;器以象制 象以圜生——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6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羿;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樊祯祯;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超;浅析都梁小说死亡主题的美学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邝琰;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海涛;胡宏心性之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庄恒恺;林兆恩哲学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奕菲;现代魔幻主义作品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1年
6 汪光文;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敬;从认知语言学考察日中惯用语[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杨秀英;伤怀与超越[D];安徽大学;2010年
9 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徐雯;失去与残留—石黑一雄笔下的现代困境与美学意蕴[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6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0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