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8-05-29 01:31

  本文选题:梁启超 + 审美生活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摘要】:本文认为,梁启超在反思西方哲学要么偏执于于主体,要么偏执于客体的基础上,提出"人生"存在于"主客之间",并主要借助佛教哲学之精义,对由"主客之间"而产生的"时间性"构成做了精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审美生活中"时间性"问题之思,涉及审美意识的时间性构成、阅读过程分析以及国民情感生活的重建与教育等关键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Liang Qi - chao ' s thinking of " life " exists between " guest and guest "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ng the western philosophy either in the main body or on the basis of the object , and mainly by means of the essence of Buddhist philosophy ,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essence of Buddhist philosophy , and then expands the thinking of " time " in aesthetic life , which involves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 the analysis of reading proces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 s emotional life .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慧;打开心灵的窗户——评心理现实主义在《人树》中的运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罗显克;;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泽环;;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贾东桥;;佛教解脱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8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陈蓓露;;公共艺术的触觉表达与慢生活设计[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4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9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陈,

本文编号:1948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48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