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
本文选题:生态审美本性 + 人与自然的一致性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6期
【摘要】:人类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生态审美本性,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著中已经有所涉及。而中国古代《周易》的"生生为易"、"上下交而万物通"以及"正位居体为至美"等等论述以及其它古代典籍的论述都反映了这一生态审美本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西方维柯的"诗性思维"的论述、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关"美即生活,生活即生命"、杜威有关"活的生物"的论述以及梅洛-庞蒂有关"身体空间"与舒斯特曼有关"身体美学"的论述对于建设当代生态的生命的美学也都有其价值。新世纪新的生态审美观的建设应该在人的生态审美本性理论与生态人文主义的指导下从文化与审美的多个角度入手,并很好地吸收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
[Abstract]:Human beings constantly find their own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reasingly makes them discover their ecological aesthetic nature, which has been involved in Marx and Engels' works. But in ancient China, the expositions of "change of life", "exchange of all things from top to bottom",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for the most beautiful",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reflect this ecological aesthetic nature and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ern Vico's "poetic thinking", Chernicheevsky about "beauty is life," Life is life, Dewey's exposition on living organism and Melo Ponty's discussion on body space and Schustmann's body aesthetics are also of value to the aesthetics of constructing modern ecological lif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human ecological aesthetic nature and ecological hum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the new century should start from many angles of culture and aesthetics, and absorb the ancient Chinese ecological aesthetic wisdom well.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5JJD75001-44212)
【分类号】:B83-05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兰天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王强;市场导向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薇;“债转股”的进退机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6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7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8 肖江;生态科学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冷小青;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卫军;证券市场风险的法律控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62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