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 实验心理学 ; 参考:《学术论坛》2006年07期
【摘要】: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心动说”—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中国古代的“物动说”—蔡仪的客观论;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在此复杂的理论博弈中,实践美学不仅用“实践一元论”解决了哲学美学中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心物关系问题,而且用历史和逻辑、共时与历时相统一的方法将试验心理学与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使自身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当前有必要重提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以抵制美学玄学化的倾向,并对种种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esthetic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experimental and empirical methods, and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no exception. The three theoretical models of western experimental aesthe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d correspond to the main viewpoi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the psychodynamics model-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eart"-Goltaire's subjective aesthetics; The S / R model of behaviorism-the theory of material action in ancient China-the objective theory of Cai Yi, the model of "heterogeneity and isomorphism" of gestalt psychology-the theory of blending of mind and matter in ancient China-the theor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unity of Zhu Guangqian. In this complicated theoretical game, practical aesthetics not on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mind and matter relations which has been entangled for a long time in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but also uses history and logic.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ethods combine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with aesthetic anthropology, thus establishing itself on a more solid empirical basis.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the empirical method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gain in order to resist the tendency of metaphysics of aesthetics and disenchantment of various aesthetic mysticism view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章辉;;对当前实践美学论争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辉;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J];人文杂志;2005年06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许光伟;;企业价值构成问题再研究——理论解析与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10 吴金珠;洛扎诺夫的艺术途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4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9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夫;西方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波;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偏差[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马骏;第二语言习得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商卫星;意识研究中还原论方法的限度——评克里克的“惊人的假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曾长姣;执著于人类心灵痛楚的书写——白先勇短篇小说创作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吴兰;选择·变异——论新感觉派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松;探究学习对理科教育改革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3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4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6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8 周军伟;;自然美的先验感性论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9 赵伶俐;;审美认知: 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论美学的信息化、数字化、科学化、综合化[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10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5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7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8 曹利华;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4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6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3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