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全球美学”与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如何与世界接轨

发布时间:2018-06-01 08:02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 + 全球美学 ; 参考:《学术月刊》2011年08期


【摘要】: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认为,道禅哲学关于美是不可分析的观念,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陈望衡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实际上只有一种美学,那就是全球美学;就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中国美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如果不是只看重美学学科框架比较,而是更看重美学学科精神的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则会容易得多。
[Abstract]:Zhang Fa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three pattern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 - textbook, category, interdisciplinary, and two directions - from Wang Guowei's emphasis on the nature of the ancient material itself, and from Zhu Guangqian to the ancient principles of western aesthetics to ancient China; thus, how to include pluralism in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How to thin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e of the virtual reality of the ancient concept on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is a problem that has been neglect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concept. Zhu Liangzhi believes that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is an unanalytical idea about beauty, which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aesthetics, which emphasizes the transcendence of life, and embodies the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Western aesthetics. The different purport also shows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deep thinking about the core issu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a very early time. Chen Wangheng believe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aesthetic in the globalization today, that is, the global aesthetic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it is not an independent Chinese aesthetics that is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It is a global aesthe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f it is not onl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 framework of aesthetics, but rather to the conne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with the world aesthetics will be much easier.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徐向阳;;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3 徐岱;不学诗 无以言——论生活世界中的人文关怀[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4 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J];电影评介;2007年02期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李启军;;DV电影:影像的“个人化写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韩海燕;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文化交际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许斗达;文学场域的变迁——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马华文学语境中之应用[J];华文文学;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3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5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7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9 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徐勇;大众文化政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增香;传统儒家文化与中、朝现代化起步[D];延边大学;2003年

2 吕艳;李森科伪科学事件的文化透视[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吕超;“东方帝都”——西欧文本中的北京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4 秦晓寒;中国1980年代的“美学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孙家宝;思孟儒学与基督宗教“人论”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杨建刚;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俞平;论叶维廉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祥文;电动汽车情感化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袁雷池;创意产业视野下的中国年文化产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书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J];学海;2011年04期

2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3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4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5 李天道;;中国美学审美缘在构成论与道家“自然无心”说[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李天道;;中国美学“韵味”范畴之生成原点及特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刘颜玲;;论吕o偂拔ㄊ睹姥А薄泄姥Ю砺坌翁奶铰氛遊J];理论月刊;2011年07期

8 李凤亮;;美学·记忆·现代性:质疑与思考——王斑教授访谈录[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9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10 孙佳;;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观对当代中国油画风景创作的启示[J];内蒙古艺术;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3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4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 整理 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艳丽;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晓燕;吕o偵姥枷胙芯縖D];西北大学;2011年

5 姜楠;论庖丁解牛与决定性瞬间艺术的关系[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63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3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1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