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情感与认知主义立

发布时间:2018-06-02 03:04

  本文选题:情感反应 + 审美情感 ; 参考:《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分析美学中,关于情感的"认知理论"或"判断理论"是被广为采纳的理论立场。本文第一部分考察哲学中的情感研究从感受主义、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发展线索,厘清其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力图在当代身心关系的哲学探讨的层次上说明情感观念的发展,尤其是这一发展给美学带来的理论内涵。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分析美学关于审美情感的看法的转变过程,从"经验内容"与"情感态度"两个方面说明"从现象主义到认识论"的审美情感观念的变化。本文最后指出这一立场目前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
[Abstract]:In the analytical aesthetics since 1950s, "cognitive theory" or "judgment theory" about emotion is widely accepted.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lu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research in philosophy from receptionism, behaviorism to cognitivism, and clarifies the inner logic of its concept development. It also tries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ncept on the level of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 especially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brought to aesthetics by this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aesthetics' view on aesthetic emotion, and explains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emotion idea from "experience content" and "emotion attitude" from "phenomenalism to epistemology" from "experience content" and "emotional attitude". In the end, this paper points out several difficult problems that this position faces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编号:07JJD720033)成果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6年02期

2 周凡;论笛卡尔的意志理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高新民,吴胜锋;解释理论:解构二元论的有价值的尝试[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尚晋军;;遮不住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概念研究概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魏屹东;认知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审视[J];文史哲;2005年02期

6 申来津;激励发生原理:一种心理学解释[J];学术交流;2003年04期

7 高新民;心灵哲学对心身问题的最新解答[J];学术论坛;2002年05期

8 李火林;人的开放性与人的本质力量系统的生成[J];浙江学刊;1999年03期

9 高新民;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两种倾向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07期

10 王阳;第三人称叙事的视角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姝彦;当代心灵哲学视阈中的意向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3 唐平;异常心理的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宋晓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焦明甲;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9 盛光华;中小企业生存与成长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涓;论意识“困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阳建国;人类自由的绪论:波普尔非决定论思想的道德之维[D];中南大学;2003年

3 彭凤琴;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晓丰;日常语言哲学中的他心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何方;论“语文素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英;普特南实在论思想探析[D];湘潭大学;2006年

7 胡子政;当代西文心灵哲学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若干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廖细春;学校德育的制度支持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爽;在目光尽头寻找自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薛平;普特南的认知思想实验及其哲学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西方文论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邵同;;毛泽东早期美育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2 吴家荣;;论审美感染力的批评标准——二十一世纪文学批评标准刍议[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张节末;;论嵇康与康德美学观的异同[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蔚志建;“继续”美育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2 黄国范;科学理论的审美启示[N];浙江日报;2009年

3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邓军海;美育三阶:善感、趣味与境界[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建锋;礼之“文”化[D];郑州大学;2005年

2 李琪莉;“美”即为弥补心理缺失之物[D];重庆大学;2009年

3 苟征戈;广告审美与高校审美教育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清华;论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D];广西大学;2006年

5 王爱萍;试论生态美育[D];扬州大学;2006年

6 黄敏姗;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苏轲;审美价值与情感本体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9 扶国;当代“新高技美建筑”的情感特点及设计手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67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7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