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

发布时间:2018-06-02 03:12

  本文选题:审美主义 + 感性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摘要】:审美主义当下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审美性和主体感性之间的同源与本质性联系是在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因而和现代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其极端发展呈现出了弊端,审美主义的出现反映了现代性的自反和反思的内在能力,它的感性纬度被用于对抗理性的控制,然而感性过分扩张,往往也存在危机。通过分析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之间多重矛盾复杂的关系对审美主义进行"现代"定位,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后现代"发展逻辑,后现代社会呈现了许多审美扩张的极端表现形式。可见,必须集合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才能最终完成现代性事业的理想。
[Abstract]:Aestheticis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homologous and ess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aesthetic and subjective perception is produced in the modern context, and thus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modernity. Reas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ity, but its extreme development presents a malpractice and the appearance of aestheticism is reflected. The inherent ability of modernity reflexivity and reflection, its perceptual latitudes are used to combat rational control, but the sensibility is overextended and often has cri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ple contradictory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the "present generation" is located and the "post-modern" development is explored on this basis. Logic, the post-modern society has shown a lot of extreme forms of aesthetic expansion. It is clear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and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in order to eventually complete the ideal of the modern cause.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USRP11029) “江苏省教育厅2010高校哲学社科研究指导项目”(2010SJD750021)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B8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徐妍,崔海燕;生命的世俗沦陷——“第三代”诗人生命哲学析疑[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7 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8 邹吉忠;现代制度与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9 沈非;《冬天的故事》中隐含的另一个神话[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文贵;;公司信任度: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礼勇;;从环境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环境问题带来的思考[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4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2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3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建敏;向死而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6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小娉;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视野[D];中南大学;2002年

8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MONISCHE的意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大康;;重构语境,用“心”研究——评叶世祥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J];文艺争鸣;2011年14期

2 邹华;;近三十年来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J];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3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大为;;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山花;2011年17期

5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赵洋;;感性的超越与当下的顿悟——张彦远“妙悟”观的再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7 吴树波;;宗教休闲的审美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8 伊延波;石莹莹;;审美意识与消费心理的比照阐释[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2 韩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澄明“审美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6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7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解读“大审美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曹利华;审美的感性化倾向[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武汉大学 陈李波;寻求一种融通的可能性[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4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平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D];南昌大学;2005年

6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7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8 蒋虹;论刘小枫早期美学思考与转向[D];中南大学;2007年

9 汪涛;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琳;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67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7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