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我关系分析“滋味”的审美内涵
本文选题:滋味 + 诗品 ; 参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滋味是钟嵘《诗品》中的诗歌审美标准。本文从"滋味"内部物我关系角度分析《诗品》,以味觉中物我实践性接触、重美味非营养的需求及最终完全融合性等三个特征,对应诗歌中主客体间的感受性、非功利性和无距离统一性等三个审美特征,以此阐明中国诗论中特有的"滋味"这一审美范畴的内涵。
[Abstract]:Taste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poetry in Zhong Rong'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te" and "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ic", which are the practical contact of taste, the demand of taste and non-nutrition, and the final integration,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sensibility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poem. Non-utilitarian and non-distance unity are three aesthetic feature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taste" in Chinese poetic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B83-0;I207.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王颖;;真景物与真感情——辛弃疾田园词的意境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欧鸥;孟祥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移天缩地”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韩立平;论张炎对陶渊明之接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孙静松;;解析创新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新”误区[J];书画世界;2008年04期
8 方建勋;;论邓石如篆刻的气象[J];书画世界;2012年02期
9 孙江南;;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郑艳霞;;情以景幽——论柳永词中的景物描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刘沛林;申秀英;;诗意地栖居:和谐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境界[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4 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孔润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6 刘刚;;从质量互变原理看数学方法的局限性[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李莹;刘丽华;;古典诗词的鉴赏视野与能力训练[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墀成;蔡虎堂;;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方法之探源[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池;中国国有企业权利委托代理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颖;美籍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蒋健;浙江山水型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玲;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提高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7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琴;《闲情偶寄》雅俗共赏的戏曲语言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家瑜;;浅探《诗品》“清”的审美标准[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王红丽;钟嵘《诗品》对诗歌本质探索的新贡献[J];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 梅运生;从《诗品》的批评标准看钟嵘的文质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4 王克斌;;略论钟嵘《诗品》评诗的标准及其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5 陈冬芽;;试论钟嵘《诗品》中的“气”论美学思想[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石雯;;钟嵘《诗品》批评理论方法探微[J];文学教育(下);2011年05期
7 危石;;舌知五味[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7年01期
8 李云;;从《诗品》对陆机的评价看钟嵘的诗歌鉴赏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9 王运熙;;钟嵘诗论与刘勰诗论的比较[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10 刘溶;;我国古代卓越的文学理论家—一钟嵘[J];南都学坛;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扬志;;城与人的繁复图景——以邰筐诗歌的“临沂叙事”为中心[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立群;;垂落的姿态及其延展的过程——关于李轻松诗歌几种关键词的解读及其他[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许更生;;郑樵诗歌与其人生观浅探[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轻松;;所以,我还在这儿[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解非;;以智灵性诗品涤荡当代诗界的妖冶之诗风[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晓翠;;别一种生存状态——关于李小洛诗歌中“慢”的解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素芬;遍尝巴尔鲁克春滋味[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1年
2 许艺;政治年代里的人间滋味[N];文艺报;2011年
3 郁葱;2005年,我喜欢的诗歌[N];文学报;2006年
4 郭志刚;“与史同在”[N];文艺报;2006年
5 何轩;打工诗歌与和谐文化建设[N];文艺报;2008年
6 王小鲁;诗人还是不是那个为世界喊疼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记者 曾祥书;“用什么捍卫我们的诗歌”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06年
8 吴其中;诗歌的意境[N];安庆日报;2005年
9 柯平 著名诗人、作家;他不在别处,就在这里[N];宁波日报;2006年
10 张怀勋;赤诚的歌者[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硕伟;诗品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大恒;江淹文学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孟庆雷;钟嵘《诗品》的概念内涵与文化底蕴[D];山东大学;2008年
4 刘飞滨;汉—唐游侠诗发展史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新;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2009年
8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白盛友;吕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靖君;钟嵘“诚”之文学批评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琳;顾翰《补诗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严小玲;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唐爱霞;论温庭筠的人生悲剧与诗歌美学风貌[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晨;苏曼殊与英国浪漫主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叶治;杜甫诗歌叙事视角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吴林;王绩思想及其诗歌简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武国权;赵次公《杜诗先后解》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韩美霞;王昌龄及其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玲;龚鼎孳诗词论稿[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9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