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与人生境界生成论——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另一视角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史 + 天人合一 ; 参考:《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摘要】:中国美学史受西方美学写法的影响,主要是艺术美学,"自然"的位置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放弃了。中国美学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哲学背景,其研究应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以审美活动作为基点,使人类一般的感性活动变得纯粹升华而为审美体验,进而提升人生境界。即以"一个重心(境界),两个基本点(天人合一、审美活动)"的思维模式,重塑和建构中国美学新的历程。
[Abstract]: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influenced by western aesthetic writing, mainly art aesthetics. The position of "nature" has been neglected or abandoned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The occurrence of Chinese aesthetics has its specific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take aesthetic activities as the basic point, so that the general perceptu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become pure sublimation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n improve the realm of life. That is to say, with the thinking mode of "one center of gravity (realm, two basic points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aesthetic activity)", the new course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remoulded and constructed.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文法系;
【分类号】:B83-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傅书华;老人的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路;;杂谷脑河下游羌族聚落选址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刘伟;苏新连;;安妮·普鲁的小说《老谋深算》的生态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马倩,孙霞,张慧人;梯田审美特征探析[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5 周建国;;忧生之嗟与自由之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许贤棠;;论黟县古村落景观的视觉和谐之美——以南屏古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8 刘建生;肖丽群;刘晓露;王泽华;;基于土地伦理的土地政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9 王素娟;;土地伦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10 戚序;查海燕;;析綦江少儿版画造型特征[J];书画世界;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钱喜阳;;论实用对内在价值的超越——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鲁京明;;试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生态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侯永强;廉凤梅;;建筑造型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定位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8 詹向红;;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琳琳;“敬畏自然”观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晓娜;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潘云萍;汉字“象”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豪生;尚延龄;;美是实体性的,还是观念性的?——与《美学》编者商榷[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刘翠红;;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徐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当代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4 吴鸿斌;;也论“天人合一”——与寇鹏程先生商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5 顿德华;;人生境界至美的审美表达[J];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
6 张节末;作为文化形态的中国美学史——评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刘求长;;审美功利性形态的变迁:从显性功利到隐性功利[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王振复;;中国美学范畴史研究的一点思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李莹波;;审美,需要一种境界——对高校《美学》课美育价值的分析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8期
10 肖鹰;;用审美照亮人生[J];法制资讯;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王向峰;;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7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8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讲人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 叶朗;学会审美人生才会完整[N];新华日报;2011年
2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桂青;美学对时代呼唤的回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养生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7 徐宗文;美学与“诗性的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高建平;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斌;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6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2 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燕玲;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物化”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8 薛显超;论“游”——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董友;荀子审美心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黎祥伦;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69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