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
本文选题:审美意识 + 古典主义 ; 参考:《文史哲》1998年01期
【摘要】:古典主义是在人与对象的第一次分化,即人与自然历史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浪漫主义则是在人与对象的第二次分化,即人与社会历史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因而由前者向后者的发展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与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不是以客体为原则,而是以主体为支点。但是,作为主体性原则的审美意识,浪漫主义还只是强调主体的普遍性,继之而出现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体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浪漫主义不仅构成了古代艺术的历史终结,而且构成了现代艺术的逻辑起点
[Abstract]:Classicism is the first differentiation of people and objects, tha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history; romanticism app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seco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nd object, tha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nd social history.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is concentrated 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t is not the principle of the object, but the subject as the fulcrum. However, a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 romanticism only emphasize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subject. Then the realism and modernism, which appeared then, further emphasize the particular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subject. In this sense, romanticism is not only the one, but also the romanticism, which is not only in this sense, but also in the sense of romanticism. It constitutes the end of ancient art and constitute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art.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考试中心
【分类号】:B83-0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芝;发挥非理性因素作用 培养敬业精神[J];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2 江光荣;当事人中心治疗取向在中国文化中的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3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4 杨德森,李凌江,,张亚林,郝伟,肖水源,李振国,邓云龙,陈向一;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I理论构思[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03期
5 李凌江,杨德森,郝伟,张亚林,罗友根,黄俊,张斌,刘解宁,廖巨福,吴舸;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IV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06期
6 张力为;值得运动心理学家探索的6个问题[J];心理学报;2004年01期
7 况志华;人性观对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J];心理学动态;1997年03期
8 刘丽;自我价值感理论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9 李建华,陈晚云;意义性学习:人文知识内化的主体性动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3期
10 石丽;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2 郭哲;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吴宁;论社会历史发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汉大学;1996年
4 吴继红;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双向视角员工—组织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盛光华;中小企业生存与成长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合荣;事实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倪素香;善恶论[D];武汉大学;1998年
9 杨海明;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建永;山中草 民间魂[D];山东大学;2007年
2 揭敏;江西红色旅游网站界面情感化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章明宇;关于基层国税机关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4 钟桂芳;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探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许广辉;检察机关侦查权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张毅肄;海上危险货物运输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7 沈静;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饶华;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高峰;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钟琳;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道德思考[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大箴;法国浪谩主义绘画的先驱热里科[J];世界美术;1980年04期
2 吴容甫;“二革”的创作方法能结合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4期
3 娄力;歌颂勇士的奋不顾身精神——分析《鹰之歌》[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2期
4 姜铮;郭沫若与《艾凡赫》[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2期
5 王子野 ,莫姆疆;拉法格的美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3期
6 张英伦;大仲马[J];名作欣赏;1980年02期
7 安东;作家谈批评[J];名作欣赏;1980年02期
8 苏杭云;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地方特色[J];思想战线;1980年06期
9 歌德 ,程代熙;歌德文艺语录[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1期
10 房日晰;试论李白的五言律诗[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珍;;一位被葬送的浪漫主义女性——读《第凡尼的早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荆立民;;另一种形式的浪漫主义——兼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内蕴[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7 徐书城;;美学方法论改革刍议——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张文涛;;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关怀[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洁;美术馆,应请更多观众走进[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湘雅医学院附二院老年病科副教授 屈晓冰;治不了则临终关怀[N];大众卫生报;2000年
3 乔羽;“终于进入了专家的视野”[N];光明日报;2000年
4 辛心;“看问题”的施蛰存[N];河北日报;2000年
5 曹瑞金;正确认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6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7 郑军;与其它文学流派的异同[N];文学报;2000年
8 明照;文学与科学携手[N];文学报;2000年
9 羽军;现代意识与审美超越[N];文艺报;2000年
10 丁帆;谛听玄思的天籁[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3 宫富;民族想象与国家叙事[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东玲;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帆;克里斯塔·沃尔夫对浪漫主义女性思想的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蔚;“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夏光武;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立强;构筑理想化的人性庙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炜;论李白的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符杰祥;暴风雨中的歌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马衍明;自然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黄莺;艰难的心路历程——当代城市女性小说的女性审美意识流变[D];暨南大学;2001年
6 冯春艳;T.S.艾略特与浪漫主义[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玲宁;从大潮到衰微[D];郑州大学;2001年
8 许继红;简论中学语文中元杂剧的教学——以《窦娥冤》的分析为中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贾玺增;近代西方非主流服饰发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2年
10 张红英;废名小说的浪漫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70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7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