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试论《讲话》的理论生命力

发布时间:2018-06-06 08:45

  本文选题:《讲话》 + 社会主义文艺 ; 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文艺新时代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实践意识形态论的思想原则,正确地引导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实践中切实解决创作主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体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把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遵循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融合统一起来,使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出革命文艺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的艺术特色。既要批判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革命文艺实践“为艺术而艺术”的唯心主义倾向;又要杜绝、反对抹煞文艺的审美特性和规律的“标语口号式”等错误倾向。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指导意义,正在现实的文艺变革中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Abstract]:The speech at the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Leninist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era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 ideological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ideology formed by it correctly guide the writers and artists,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ombining the creative subject with the life practice of the people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on this basis, To further bring into play the subject's conscious and dynamic creativity, and to unify the adherence to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the laws of aesthetic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so that the authenticity and tendency of the artistic image,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 and the artistic quality can be achieve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fully reflect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criticize the idealism tendency of breaking away from life, from the masses an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ry practice of "art for the sake of art," but also put an end to and oppose the erroneous tendency of "slogan style" which obliterat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refore,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is more and more fully displayed in the realistic literature and art refor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煌添;浅谈文艺的人民性与阶级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2 刘世昌;文艺的阶级性与人民性[J];兰州学刊;1980年01期

3 孙世华;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雷茂奎;《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后传》创作刍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0期

5 ;编者的话[J];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01期

6 鲁微;如何写社会主义的讽刺喜剧[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7 ;实行“二百”方针是按艺术规律办事的必由之路[J];文艺研究;1980年04期

8 刘景清;文艺的歌颂与暴露问题——从一九七九年获奖短篇小说谈起[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9 李宁;关键是探讨“暴露”的“尺度”——《文艺的歌颂与暴露问题》读后[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10 曾奕禅;“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学习列宁的文艺论著札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孝济;;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鄂豫边区的实践[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2 季世昌;静智;;瞿秋白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比较研究[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陈仁梁;;用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兼论文化(艺术)馆的德治功能 代序[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5 黄贞进;;群众文艺精品如何走向大众走向市场[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6 陈仁j;;用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兼论文化(艺术)馆的德治功能[A];湖北省以德治国与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1年

7 余林森;;认真学习《讲话》 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A];湖北省以德治国与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1年

8 朱林飞;;浅谈群众艺术(文化)馆业务干部的培养[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9 赵晓光;;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文艺论著 繁荣发展新世纪社会主义文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林宝全;;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命题的理论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世对 省文化厅;努力推动先进文化建设[N];安徽日报;2000年

2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刘云山;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推进文艺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N];中国艺术报;2000年

3 记者 李光一;京沪人士盛赞电影《生死抉择》[N];解放日报;2000年

4 陶东风 王晓生;学术史书写的收获与艰辛[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作者单位:省委党史研究室 聂皖辉;用“三个代表”思想认识党的历史[N];安徽日报;2001年

6 李忠杰;正确把握基本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N];北京日报;2001年

7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石仲泉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李文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温乐群 中央党校教授 钟国兴 $$北京大学副教授 黄南平;八十年历史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N];北京日报;2001年

8 记者 尹艳红;认真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妇女工作[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充分发挥妇联职能作用[N];中国妇女报;2001年

10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N];中国航天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振军;独立精神的坚守与失落[D];河南大学;2003年

2 赵卫东;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浙江大学;2004年

3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942-1949)[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恩兰;周扬文艺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海龙;茅盾小说“政治倾向”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陶少艺;抗战漫画运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苏永延;历史的足迹 感情的馨香[D];厦门大学;2002年

5 刘进;何其芳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琪;试析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形态特征[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鸿娟;论周立波小说的革命姿态与民间取向[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85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85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