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想:美学史研究不容忽视的方面——我国先秦时代审美观念谈片
本文选题:人格理想 + 审美观念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摘要】: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应该关注人格理想,一些美学范畴、命题才有各得其所的归宿;人格理想的嬗变决定着审美观念的嬗变。考察先秦时代的审美观念,尤为容易验证。《周易》所崇尚的是保合太和、兼备易简之善的"圣人",孔子可谓是乾、坤二德的最佳体现者,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之后正好出现了两极之间的翕辟成变:《孟子》推崇"大人"或"大丈夫",高扬乾健精神,《老子》(通行本)和《庄子》则尊崇内敛抱一的"圣人"或"至人",守持坤顺精神。屈原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道家气质的濡染,其审美观念随着华夏民族文化中心的南移而得到广泛传播。至此,华夏美学形成儒、道、屈分立与互补的格局。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ity ideal, some aesthetic categories, the proposition has its own destination, and the change of personality ideal determines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concept. It is particularly easy to verify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the pre-Qin period. What the Book of changes advocates is the "sage" who preserves the harmony of the Taihe and the simplicity. Confucius can be said to be the best embodiment of Qian and Kun Erde. As a consequence, he became the founder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Confucius, there was a change between the two poles: Mencius exalted "grown-up" or "great husband", Gao Yang Qianjian spirit, "Laozi" and "Zhuangzi" respected the "sage" or "the people", and adhered to the spirit of Kun Shun. Qu Yuan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influenced by Taoist temperament, and his aesthetic idea was widely spread along with the southward shif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center. At this point, Chinese aesthetics formed Confucianism, Taoism, qu sepa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pattern.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罗先汉;关于广义信息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3 余卫国;论中西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罗尧;庄子论命与生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袁济喜;神会与妙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学范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周乔建;静照与飞动——论宗白华的艺术哲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鑫;张永伟;;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沧桑;2007年01期
8 韩琳;刘康乐;;《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苏铁生;刘宗永;;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看《老子》的美论[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米靖;老子论教育[J];中国道教;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金德三;《庄子》外杂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6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耿波;自由之远与艺术世界的价值根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扩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3 林泰显;《老子》政治观与社会伦理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孙圣河;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刘银昌;《焦氏易林》四言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正海;魏晋自然观与山水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丁梅;论阮籍价值观对其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3年
9 汪小英;道、超灵和二重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董雪静;;厚德:中国传统美学人格修养的重要范畴[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宪年;;走向综合、融通的新世纪中国美学(纲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於贤德;;论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钱雯;;道家美学思想探微[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施江斌;;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9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高金生;;“感性”的回归与泛滥——19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俞吾金;该不该批评病态的审美现象和观念[N];文汇报;2002年
2 ;什么是自我的困境?[N];文汇报;2002年
3 周来祥;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7年
4 曾永成;“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N];文艺报;2006年
5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放鸣邋教授;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N];新华日报;2007年
6 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思想和特点[N];光明日报;2008年
7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观念即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2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慧娜;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樝;商品的审美价值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5 周晓华;支遁的审美人格境界[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鹏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俞长;王国维审美人格论[D];郑州大学;2012年
8 申洋;重塑中原“美”[D];郑州大学;2007年
9 顾俊剑;论先秦蚕丝文化的审美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爱萍;“伪娘”审美现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1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