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体与境界——孙应鳌美学思想探微
本文选题:孙应鳌 + 美学思想 ; 参考:《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孙应鳌的美学思想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心作为一个形上范畴,它潜在于每一个人,至善无恶。他以"求心"功夫纯化心体,讲求在日用常行中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呈现出与天地万物圆融为一的仁境和具有中和之美的乐境。孙应鳌的美学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当时文学艺术风尚转变及清代朴学之学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建构也不乏启示意义。
[Abstract]:Sun Ying-ao 's aesthetic thought regards the "heart" of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ty as the Noumenon. As a category of form, the mind is latent to every person and has no evil or good. He purifies the mind by seeking the heart, and seeks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heart into the conscious mind in the daily life, presenting a benevolent state of harmony with heaven and earth and a happy state with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Sun Yingao's aesthetic thought flashed with rational brilliance, which had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fashion at that time and on the style of study of simplicity in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theory in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贵阳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黔中王学外王化研究”(项目编号:12CZX030)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GH00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陆永胜;;逆觉体证的审美工夫论——从“四句教”看阳明心学美学本体与工夫的关系[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陆永胜;;论孙应鳌审美功夫[J];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陈来;;朱子思想中的四德论[J];哲学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朱世英;“中庸”的社会影响与文学效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孟庆雷;;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儒道和谐观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杨国荣;;心学的意义之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尉利工;;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刘平;唐雁超;;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卫红;;绝弃“仁义”之后——老、庄的道德教育在哪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7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8 刘丽莉;;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从王阳明的心性之学谈起[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翻翻;;浅析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正视贵阳“三创一办”[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书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论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彪;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张艳;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学贵;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锡鑫;;论孙应鳌美学思想的心学本质[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傅修延;;济慈美学思想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3 凌南申;论苏轼的艺术美学思想[J];文史哲;1987年05期
4 胡健;;先秦儒家美学思想论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5 倪南;独知之境:中国传统哲学管窥[J];学海;2001年03期
6 李锦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3年01期
7 胡可;;小议中国古琴之文学审美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8 李燕;;浅谈《书谱》中的辩证法思想[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11期
9 陈望衡;;《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肖明华;;美在理念的自身显现——理念的存在论美学之思[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新;杨丽;;奥运记者的三种素养与三种境界[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2 文偈;;即心是佛,,物我两忘——谈王维《辛夷坞》中的佛境禅趣[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3 俞宣孟;;海德格尔与东方“无”的境界[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4 王路平;;论孙应鳌易学思想的主要特点[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秀萍;朱海燕;刘仲华;;论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6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胡军;;反思·方法·境界——冯友兰哲学观探微[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令印;;中国人的濒死境界[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10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诚;企业管理的境界[N];中国纺织报;2003年
2 邵大箴;探求自由的境界[N];甘肃日报;2002年
3 ;书家的境界[N];甘肃日报;2003年
4 土木水利学院 袁驷;精品课是一种境界[N];新清华;2004年
5 张恩和;幽默是一种境界 [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李毅峰;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N];人民日报;2006年
7 ;收藏是一种境界[N];中国旅游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陆一;追寻新的质量境界[N];中国质量报;2000年
9 贺绍俊;神圣的文人境界[N];工人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赵雪;境界有大小 不以是分优劣[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4 郑信平;天师道哲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胡晓薇;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D];复旦大学;2003年
9 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志庆;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克尔凯郭尔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丁克家;论《古兰经》的美学思想[D];宁夏大学;2003年
3 高千秋;论李贽美学思想的“尚俗”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龚天雁;郑板桥艺术实践及美学思想特征[D];山东大学;2007年
5 郑德;蔡元培美学思想流变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杰;张岱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6年
7 于显凤;叶嘉莹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汪玉兰;葛洪《抱朴子》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陆英祥;超现实主义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靓;历史视角下的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1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