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
本文选题:蔡元培 + 以美育代宗教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摘要】: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 ,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 ,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
[Abstract]:From his concept of education or enlightenment, Cai Yuanpei put forward the famous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religion",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o establish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in the field of sensibility, that is, "perceptual enlightenment". This kind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mold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thought method for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theory in the 20 ~ (th) centur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美育当代性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经费资助
【分类号】:B83-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J];浙江学刊;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5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6 苑青松;;课程论视野下的群育新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李斌;;现代性视野中的流浪意识——以“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文学为中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张爱红;;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惯性”的质疑——兼论庄子美育的当代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4 董国俊;;依然活着的现代性——评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5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6 吴超;;“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鸿声;;新中国形象与国家工业化——50-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想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付克锋;中国社会发展良性利益互动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悟岩;优雅的反叛[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史素菡;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作品的主题性隐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晓梅;;宗教世界图景的瓦解与审美拯救方案的设计——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1期
2 徐明军;蔡元培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从伦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王进;蔡元培的宗教观[J];宗教学研究;1995年04期
4 朱智斌;试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张晓林;;“美育代宗教”的启蒙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陈望衡;美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简评蔡元培的美本体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伊春;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再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汤产全;;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介析[J];中国德育;2007年10期
9 刘小锋;试析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观[J];东南文化;1993年06期
10 宫承波;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豆建民;;蔡元培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朱义禄;;试论蔡元培与康德美学的东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徐雪梅;;蔡元培的中学德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程斯辉;;蔡元培与近代教育领域的反腐倡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崔志海;;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蔡元培[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6 白娴棠;;蔡元培“教授治校”何以可能之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陈天涯;;论蔡元培的民众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春萍;;蔡元培的融通文理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正江;;蔡元培美育哲学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康健;;蔡元培关于普通教育的基本观点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杨;缅怀人世楷模 共创发展新业[N];绍兴日报;2008年
2 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促进会副会长 黄旭东;艺术教育界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误读及出路[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张家康;蔡元培三聘鲁迅[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马建强;蔡元培:中小学不办好怎么会有好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王宏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N];光明日报;2005年
6 牛锐;蔡元培:研究民族学以终老[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顾意亮;尽快恢复蔡元培故居原貌[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肖时;蔡元培与国立山东大学[N];光明日报;2001年
9 鄢烈山;教授治校:何以是逝而难复的梦?[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0 上海大学哲学系 朱承;大学不是培养“职业工具”[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洪波;大学的伦理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剑旄;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汤广全;自由与和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魏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周婷婷;中国新闻教育的初曙[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宏超;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复旦大学;2008年
8 黄英杰;古典书院的终结及其对现代中国大学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9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何宗强;宗教与美国政治关系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镇海;论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向科;爱国·改良·革命[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健;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4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褚冰;政权重组与教育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芸芸;蔡元培与法国学制在中国的试验述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相振芳;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D];厦门大学;2007年
8 刘杨;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及当代意义[D];长安大学;2009年
9 何俊华;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毛洪江;论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96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