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发布时间:2018-06-08 13:50

  本文选题:复制技术 + 艺术 ; 参考:《文学教育(上)》2013年01期


【摘要】: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丰富博大,其对艺术的独到理解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关于技术和艺术关系的美学思想,对人们形成新的美学观念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则从技术复制与灵韵的消失、机械复制理论、技术复制之于文学发展等方面探讨本雅明在技术与文艺之间关系问题上的看法。
[Abstract]:Benjamin's aesthetic thoughts are rich and extensive, and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art is unique in the Frankfurt School, especially his aesthetic thou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new aesthetic concepts. This paper discusses Benjamin's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echnological replication and rhyme, the theory of mechanical repl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陈文忠;;文学史体系的三元结构与多维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闻娱;;论作为整体的现代媒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黄世权;;泛美学时代的美学教学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欧震;;读者之死[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4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5 周洁;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本体论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8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萌;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审美价值范式分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马春玲;《万有引力之虹》之熵主题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英帅;;浅论消费时代的审美特征[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朝阳;;论当代美学多元格局的建构[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王敏,张玉勤;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格局的转换与展望[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4 陈惟金;;论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J];青年思想家;2004年01期

5 金惠敏;;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J];文学评论;2009年03期

6 R.舒斯特曼 ,罗筠筠;通俗艺术对美学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7 滕守尧;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8 周文君;;关于审美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2期

9 宋生贵;;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4年05期

10 李勇;作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志敏;;美学修养与和谐社会[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7 王志敏;;美学修养与和谐社会[A];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专场论文集[C];2005年

8 亢宁梅;;从自我的符号到审美意识形态的代码——中国农民画审美性质分析[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杨健平;;论中国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大转换[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2 董爱民;审美文化应肩负起引导社会风尚的责任[N];文艺报;2006年

3 陈应松;美的冥想者[N];文艺报;2001年

4 刘晓燕;作为马克思后学的阿多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6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赵柏田;深处的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9 张政文;康德对21世纪人类基本精神价值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苏恩泽;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雷;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桂花;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超级女声”[D];郑州大学;2007年

6 胡佩玲;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潘黎勇;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育思想[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大德;瓦尔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与其审美人类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袁梦雅;当今媒体特点及其对大众审美影响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996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6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1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