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感论——科学美感的心理机制
本文选题:科学美感 + 科学审美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03期
【摘要】:正 科学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就是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心理机制,它是科学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功能,或者说是科学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于科学创造是”审美的创造”,科学鉴赏是”审美的再造”,科学鉴赏中所特有的理解活动同时也是对鉴赏对象的再创造,科学鉴赏中的美感体验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科学创造中的美感的再体验.因此,无论是科学创造中的美感还是科学鉴赏中的美感.其审美心理机制都是相同的.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过程,始于不和谐感的出现,终于和谐感的满足.从心理机制上看,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就是移情、同构和直觉.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esthetic sense, which i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riggered and induced by scientific aesthetic feeling, is the fun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aesthetic activity, or the un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cientific aesthetic subject. Since scientific creation is "aesthetic creation" and scientific appreciation is "aesthetic re-creation", the unique understanding activity in scientific appreciation is also a re-creation of the object of appreciatio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scientific appreciation is the re-experience of aesthetic feeling in scientific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whether it is the aesthetic sense in scientific creation or the aesthetic feeling in scientific appreciation. Its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s the same. The process of triggering and inducing scientific aesthetic sense begin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disharmony and finally the satisfaction of har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is process consists of three interrelated links: empathy, isomorphism and intui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松庆;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程民治;爱因斯坦的科学美学思想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凌善金,鲍静,陆林;试论区域图形的审美价值及表现设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杨丽萍;东西方文化比较:论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张洪根,窦兰峰;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哲学透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蒋柏明;美学与英语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王汝发;数学到底是发现还是发明——史宁中问题及其解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徐宗良;当代科技的特征及其价值取向[J];道德与文明;2004年04期
9 许汝霞,付宏;健美操的健心作用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10 王汝发;彭加勒问题之我见[J];大自然探索;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丁立威;论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芮夕捷;信息处理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玮;混沌系统的同步和非混沌系统的混沌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8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9 张掌然;问题论[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郑鼎文;论“泛珠三角”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修洁;论文学翻译的基本美学特征和相关的美学翻译标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叶楚定;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祁岩;设计艺术中的“格式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刘昕颖;混沌ADC的电路与优化设计及其性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5 李启光;产品设计中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夏燕;论电影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静;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赵博;数学美与中学数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宇;文学翻译中“三美”的研究——文学翻译美学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10 滕驰;空纳万境 白多余韵[D];内蒙古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贾海龙;科学美学方法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罗永祥;中国现代科学美育的先驱者[D];贵州大学;2006年
3 武玲霞;科学发现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98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