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超越实践美学——答朱立元同志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 逻辑起点 ; 参考:《学术月刊》1996年02期
【摘要】:本文是对朱立元的《“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一文的辩驳。作者认为实践范畴是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朱立元的文章为了否定上述事实,回避了实践美学的整个体系,靠摘引该学派学者的个别论点来证明实践美学对审美的非理性、超现实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肯定,缺乏理论的说服力。实际上,由于实践美学对审美的理性、现实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的强调,对超理性、超现实性、精神性、个体性的排斥,必然导致违背审美规律。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rebuttal of Zhu Liyuan'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realistic fat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practical category is the basic category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Zhu Liyuan's article, in order to negate the above facts, evades the whole system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by quoting the individual arguments of the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proves the irrationality, transcendence, spiritu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Lack of theoretical persuasion. In fact, the emphasi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rationality, reality, materiality and sociality of aesthetics, and the rejection of superrationality, super-reality, spirituality and individuality,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violation of aesthetic law.
【作者单位】: 海南师院中文系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2 周文杰;;马克思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游戏美学[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6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7 梁健;;展示道具的客体信息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8 贾晋华;;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J];华文文学;2011年03期
9 周良发;;李泽厚现代儒学论要——《略论现代新儒家》再评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3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姚文放;给美学注入现代的血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8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8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4 祝勤;情感的回归[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文琬莹;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8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01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0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