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8-06-10 21:01

  本文选题:美学 + 转型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摘要】: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Abstract]:Throughout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since the 1980s, there is a logical thread that exists inwardly, which is from the argument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to the argumenta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o the cultural study of art or aesthetics. This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involves two levels of change: on the one hand, the evolution of theoretical viewpoints, that is, from the theoretical debate on the essence of beauty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human nature. Then to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rt or aesthe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that is, from the "metaphysical" theory to the "meta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is change reflects the advancement and deepening of academic research, if it is place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esthetics and even i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change shows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aesthetic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rport.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类学系 云南大学人类学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元者;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李志宏;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支点:人的本质还是人的智能[J];学术月刊;2002年11期

3 赵勇;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张玉能;席勒论戏剧的人类学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王巧慧,黄斌;自然内在价值新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俸军;从绝对理性到经验主义——叔本华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朱立元;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向丽;审美制度:日常生活的讲述者——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2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3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D];上海大学;2007年

7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勇;法律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表达[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波;原型解读西方同性恋文化[D];山东大学;2007年

2 郑朝彬;自尊与自信: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4 程发根;贵州彝族婚姻、丧葬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冬梅;大凉山彝族毕摩绘画考察[D];四川大学;2007年

6 吴刚;梁平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刘利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与实施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贾巧云;民族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性别研究[D];桂林工学院;2007年

9 赵雪;拓展思维,不择手段[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10 王婷;特色景观形成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郑元者;原始问题、学术忠诚与美学生态重建[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6期

2 汤学智;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走向考察[J];文艺评论;2000年03期

3 李志宏;论人类主体认知在审美中的决定作用——从实践美学到认知美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5 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6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孔阳 ,刘志一;关于美学问题的通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肖华荣;陆云“省”的美学观[J];文史哲;1982年01期

3 韩林德;班固美学观初探[J];思想战线;1982年04期

4 ;在走向真实的基础上建立我们的电影美学观[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2期

5 王云缦;;对电影美学观的几点探讨[J];电影新作;1982年02期

6 刘衍文;论繁简——文学的美学观之一[J];运城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7 刘衍文;论虚实——文学的美学观之二[J];运城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8 李志;“死去了的阿Q时代”——论鲁迅与太阳社美学观之巽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楼梦》自叙说不应否定[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1期

10 冯殿忠;美的存在与本质辨析[J];求索;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芙蓉;;反映在流浪汉小说《基姆》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观[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贺评;;游精品园林 品吴地文化——网师园艺术特色浅析[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海葆;;繁荣都市现代茶文化[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C];1998年

4 陈训美;龚荣坤;;船舶美学在船舶舱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初探[A];武汉航海学会论文集(1994)[C];1994年

5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倩;;精神特质 ·传响异调·表情方法——对屈原发愤抒情论的美学新审视[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7 周波;;应重视毛泽东文艺思想元问题的研究[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曹步山;聂国辉;李德平;谢厚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美学观[A];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论文选编[C];2003年

9 任军;宫浩原;;非物质社会的建筑观[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敏;李雷立;;从后工业产品看当代建筑的时代精神[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覃振锋;从获奖走向经典[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N];光明日报;2001年

3 毛洪安;儒家思想的美学观[N];大众科技报;2002年

4 ;陈传席VS贾浩义 老甲的大气[N];美术报;2002年

5 傅yN男;激流勇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金湘;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N];音乐周报;2002年

7 金湘;金湘点评秦文琛[N];音乐周报;2002年

8 仲呈祥;关于《孝庄秘史》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3年

9 汪民安;消费时代 唯美态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吴良镛;最尖锐的矛盾与最优越的机遇[N];中国建设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薛龙春;张怀t厥檠е骺悸踇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论田汉早期的诗化抒情悲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桂艳;试论《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女性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玉;论苏轼“以意为主”的艺术审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苏丰;完形心理学审视下的中国线条美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彤;后现代服饰艺术美学观[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6 孙海西;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李强;中国绘画艺术传神与写意的美学观和时代演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丽;三岛由纪夫小说美学探微[D];西北大学;2006年

9 程伟;两宋花鸟画演变与美学意境之拓展[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李前进;论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4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04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