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人生论美学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

发布时间:2018-06-10 21:01

  本文选题:人生 + 艺术 ; 参考:《学术月刊》2010年04期


【摘要】:王元骧从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出发,认为审美作为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不仅可以使人排除欲望的支配而免于成为物的奴隶,而且可以培养人的"爱"与"敬"的情感。人若要按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维护人的人格独立和尊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就一刻也离不开审美。王建疆认为人生论美学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有着深厚的思想资源,他强调了人生美的形态学特征,认为这不仅是审美形态学研究方面的超越,还具有恢复审美的全面性和建构和谐社会的双重意义。金雅认为,人生论美学注重审美与人生相统一,倡导以美的情韵和精神来体味创化人生的境界,具有独特的学理性和实践性。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建构,也是一种价值上的信仰和实践中的践履,为生命的诗化和向美攀升打开广阔的天地,实现生命之谐和、翔舞与归真。
[Abstract]:Proceeding from Kant's thought that man is the purpose, Wang Yuanxiang thinks that aesthetics, as a free pleasure without interest, can not only exclude the domination of desire from becoming a slave to things, but also cultivate the feelings of "love" and "respect". If people want to live according to their way of life, maintain their 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 and enjoy the happiness and happiness of life in a true sense, they cannot leave the aesthetic for a moment. Wang Jianjiang believes that the aesthetics of life theory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profound ideological resources. He emphasize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uty of life, and believes that this is not only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study of aesthetic morphology. It also has the dual significance of restoring aesthetic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Jin Ya holds that the aesthetics of life theory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aesthetics and life, and advocates the creation of the realm of life with the charm and spirit of beauty, which is of unique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lity. It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value belief and practice in practice, for the poetic life and climb to the United States open a broad world,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life, dance and return to the truth.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0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任丑;全荣花;;应用伦理学视阈的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者祉;;紫砂壶的艺术化发展[J];艺术·生活;2000年03期

2 郭振文;;艺术与趣味——以艳俗艺术为例兼议当代艺术倾向[J];艺术.生活;2011年04期

3 章小青;;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风格艺术化[J];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2011年03期

4 徐建明;;艺术化烧成技术与陶瓷表面肌理[J];艺术.生活;2007年01期

5 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年03期

6 吕峥;;力与命相持 第一公民梁启超[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1年04期

7 廖建荣;;论岭南美学家张竞生的“人生艺术”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8 陈晓林;;梁启超教子[J];东方剑;2011年08期

9 王淑惠;葛欢欢;;浅谈色彩在动画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1年08期

10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 学习大师治学之道 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梁启超[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金雅;;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及其当下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 钱中文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聂振斌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主任 金雅;梁启超美学:“艺术化趣味化”[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丁宁;艺术化经营时代已经到来[N];中国企业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艺术化的商业?商业化的艺术?[N];贵阳日报;2009年

4 陈晓;PC鏖战艺术化科技[N];中国企业报;2003年

5 柳易江;艺术化妆,画龙点睛的美[N];江西日报;2004年

6 莫小不 孙旭辉;整理发掘梁启超美学和文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筱琳;艺术化:中国家电“进化”新纪元[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王峰;家电艺术化之路如何走[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9 赵松年;家电尽吹艺术风[N];中国质量报;2007年

10 刘丽;整体配套艺术化渐成卫浴趋势[N];中华建筑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寒曦;梁启超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04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04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1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