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接受美学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关联及互动

发布时间:2018-06-14 23:56

  本文选题:接受美学 + 巴赫金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摘要】:接受美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都受到了希腊哲学中对话思想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具有同源性和家族相似特征。由此,两者还产生了互动,接受美学与对话理论共同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互文性的观点经过巴尔特的阐释,影响了尧斯。尧斯看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对审美快感的肯定作用,并以此超越了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通过两者的互动,美学理论获得了转型的启示。
[Abstract]:Both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Bakhtin's theory of dialogue are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t of dialogue in Greek philosophy. As a result,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dialogue theor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theory. The idea of intertextuality influenced Joss through Barter's interpretation. Joss saw the positive effect of Bakhtin's Carnival on aesthetic pleasure and transcended Adorno's negative aesthetic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aesthetic theory has gained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7 金德三;《庄子》外杂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9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席建彬;回归与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进进;对不确定性的召唤:关于批评阐释状态的分析[D];郑州大学;2000年

5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6 徐文英;科技翻译的接受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10 马海燕;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兵;;接受美学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关联及互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郭勇;;试论巴赫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及其意义[J];长城;2010年12期

3 陈峻俊;;“空白”的召唤——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空白”观比较[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11期

4 陈钢;双重视域:接受美学和大众文化关系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5 刘云;;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者、文本、读者关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6 孙军,朱煜媚;简论接受美学[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郝勇东;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对接受美学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娄奕娟;从神到人的超越之路:尼采和巴赫金[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拜龙梅;;试论接受美学[J];天府新论;2007年S2期

10 刘义;;试论马克思生产理论对接受美学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强;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3 河北社科院 方伟;信息时代拓展“美”的领地[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2 曹小南;接受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D];苏州大学;2008年

3 蔡瑞婷;从阐释学角度对接受美学的再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包风兰;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5 周军伟;在独白与虚无之间:巴赫金的生存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方芳;姚斯接受美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吉凤;《乐记》美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8 涂玉英;姚斯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戴玉竹;先秦两汉儒家与古希腊罗马审美接受论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9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19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