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结构艺术与马克思美学理念
本文选题:资本论 + 马克思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摘要】:《资本论》可以美学阅读,美学意蕴突出表现于结构形式。《资本论》结构在处理部分与整体之关系上自觉坚持“艺术整体”的美学法则,具体表现不仅在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向,而且在于“分流—递进”的叙述技巧。《资本论》结构最鲜明特色是贯穿辩证法逻辑程序,从逻辑起点、范畴转换、原理联系、各卷衔接等,都显示出“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资本论》结构不仅旨在阐释客观规律,而且意在表达主体风格。《资本论》探究的并非仅是“2+2=4”意义的经济规律,其结构形式蕴涵审美情愫。《资本论》创作作为“精神生产”,不仅在论述内容上追求政治经济学目标,而且在结构形式中实践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理念。
[Abstract]:"Capital" can be read aesthetically, and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is prominently manifested in the form of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consciously adheres to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artistic wholeness"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 and whole.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lies not only in the narrative direction of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but also in the narrative skills of "shunt and progression". The connection of principles and volumes shows that "the law of transition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from one order of connection to another".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 is not only intended to explain objective laws. Moreover, it is intended to express the style of the subject. What Capital explores is not only the economic law of the meaning of "22 / 4", but also the aesthetic feelings in its structural form. The creation of "Capital" is regarded as "spiritual production". It not only pursues the goal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its content, but also practices the idea of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eauty" in the form of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晓光;马克思的审美情愫与社会理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建匀;论美感与道德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6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转向[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强昌文;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8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方法论困境及其症结[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德;;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变迁——以江西省余江县中童镇眼镜业为例[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赵丹;;法律职业伦理的生成与基督教传统[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勇;结构化工作满意度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彦婷;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小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姚鹏;论我国政府采购程序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陆兵;隐名股东法律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世杰;焦作市农地流转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敏;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正聿;;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4期
2 姜旭朝;《资本论》对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影响[J];文史哲;1987年04期
3 苏照新;;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资本论》语言艺术简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4 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5 竭长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理论特征[J];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6 高利民;;历史与超越——马克思辩证法的特征[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03期
7 伊安·亨特;徐长福;;辩证法与双真法——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的一种新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8 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资本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3期
9 张鸿猷;;《资本论》中怎样使用异化概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0 王庆丰;;辩证法与反形而上学[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碧珍;;马克思物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碧珍;;马克思物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3 严法善;;美国的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再学习[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4 张文;;略论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学习《资本论》的逻辑笔记[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5 肖延方;;《资本论》积累理论对我国当前投资的指导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中元;马世杰;吴俊;;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对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启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刚;李玲;;《资本论》与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8 黄文忠;;关于马克思“8倍于本人劳动”的论述——怎样界定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中的起始点资本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9 金兆怀;张东敏;;《资本论》的信用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惠昶;张强;;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古典货币数量说批判[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慨;为《资本论》作传[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3 毛尖;读过《资本论》的爱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宫希魁;重温马克思的“流动人口”说[N];经济参考报;2009年
5 王东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资本论》第三卷推翻了第一卷的结论吗?[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英国《观察家》杂志2005年7月17日,弗朗西斯·温文 丁海摘译);资本主义使马克思仍至关重要[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邱家和;新一轮民间投资热引发“艺术资本论”[N];上海证券报;2009年
8 郑庆元;世界第一枚马克思邮票[N];中国集邮报;2007年
9 解保军;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微[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方远;物联网“资本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3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5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6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维功;论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观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丽;论马克思的机器观[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吴刚;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7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8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9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38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38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