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6-21 09:12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研究 + 主体性理论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研究;三是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反思和哲学批判。当前的主体间性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间性研究替代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立场的多元选择以及主体间性能否取代主体性理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体间性研究未来的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而言,主体间性研究应立足本体论的立场,积极深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实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主体间性理论虽然完成了修正主体性理论局限、促进现代美学及文艺学转型的任务,却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80年代主体性理论一元统治的历史。百家争鸣恰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
[Abstract]:Domestic aesthetics, the study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literature and art began in the late 1990s, which is a revision of the subjectivity theory formed in the 1980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intersubjectivity has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ne is to construct the aesthetics of the form of knowledge theory, the other is to focus on the study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rd, aesthetic reflection and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intersubjectivity is fruitful,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intersubjectivity research, the multi-choice of the posi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whether intersubjectivity can replace the subjectivity theory, and so on.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subjectivity research. As far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 the study of intersubjectiv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ntological standpoint, actively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Although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has completed the task of modifying the limitations of subjectivity theory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and art, it is impossible and unnecessary to repeat the history of monolithic domination of subjectivity theory in the 1980s. The contending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s the premi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expression of academic prosperit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咏吟;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弘;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刘悦笛;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4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纪秀生;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张乃良;论贾宝玉软弱性格的历史文化遗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林寿康,王承坤;论教育中应如何贯彻“以人为本”[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6 雷宇辉;论《红楼梦》的空白艺术[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刘雨;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王一川;本体反思与重建——人类学文艺学论纲[J];当代电影;1987年01期

9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J];当代文坛;2007年04期

10 杨春时;;不同领域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文锡;;突破传统启先河——论“临川四梦”的人物塑造[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杨亚蓉;认识冯骥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6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7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丁增武;路遥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3 赖晓鹏;思维发生机理假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林(更生);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李锦;从唐人婚恋小说看文士心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谢理开;论金庸小说的生命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贾延祥;《洼地上的“战役”》批判现象解读[D];苏州大学;2002年

8 卢志宏;[D];安徽大学;2002年

9 董岗彪;品德能力及其培养[D];河海大学;2003年

10 郑兰英;[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年07期

3 詹艾斌;;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4 刘悦笛;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5 杜书瀛,张婷婷;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J];文艺研究;2001年01期

6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苏宏斌;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兼谈文艺学的方法论变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杨春时;;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继佐;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J];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2 罗若山;也谈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兼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内涵的变化[J];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3 周中之;“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J];道德与文明;1987年01期

4 胡贤鑫;略论马克思的认识主体性理论——兼与汪信砚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7年11期

5 李晶;;浅谈悟觉对视觉的超越[J];文学自由谈;1987年02期

6 宋耀良;;文学新思潮的主要审美特征与表现形态[J];上海文学;1987年06期

7 文平;令人困惑不解的“新的意识体系”——评《春天里的一声惊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8 王汝宾;;文学主体性探疑[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陈燕谷;靳大成;;刘再复现象批判——兼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中的浮士德精神[J];文学评论;1988年02期

10 阳友权;文学主体性与主体审美结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跃斌;;自然界的主动性[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代迅;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百年文学思想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记者 陈芝国;新老学者为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寻找出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银红;道德规范教育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维军;高师体育系田径教学学生主体性研究——对我区部分体育系的调查与实验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

本文编号:2048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48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d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