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焦虑与价值基座
本文选题:美学 + 消费社会 ; 参考:《学术月刊》2005年03期
【摘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非但没有给美学带来多少荣耀,相反使美学执着于“此岸”,进而走向异化、走向反美学。应把种种审美现象置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加以观照,提炼出一些新的概念组合,用全新的视角深入内部加以阐明,开掘出深层的美学意味,并且在批判意识和反思智慧的引导下,确立美学的价值基座,奠定美学的人类学或存在论走向。
[Abstract]:Instead of bringing much glory to aesthetic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makes aesthetics cling to "this shore", and then go to alienation and anti-aesthetics. All kinds of aesthetic phenomena should be viewed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 culture, some new conceptual combinations should be refined, and a new angle of view should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m deeply in order to excavate the deep aesthetic mea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ive wisdom, the value base of aesthetic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nthropology or existentialism of aesthetics is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杜书瀛;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J];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2 赵彦芳;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J];文学评论;2003年05期
3 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J];文艺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红梅;;“趣味”的意涵——梁启超对“趣味”的审美阐释[J];兰州学刊;2006年10期
2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梅向东;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梅向东;“后新时期”—— 一个非历史性的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黄蕴兰;当代精神生态与审美光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8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曹海峰;曹亚峰;;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10 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7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董小玉;暮色中的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字民;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D];西北大学;2003年
2 贾喜锋;解读荒诞剧《等待戈多》: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4 闯晓燕;文化合理化与文化大众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云超;权力话语的另类表述[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薛富兴;自然审美的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3 彭锋;从实践美学到美学实践[J];学术月刊;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志;魏晓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美学路径[J];探索;2011年04期
2 邱艳艳;张二艳;;论爱与美的相通性[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3 张蕴艳;;“乡村与城市”的中英美学与文化差异:中英审美现代性的一种比较——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4 王妍;;传统美学与消费时代的疏离及转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5 胡水清;;论审美能量的聚集——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再审视[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6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白洪菊;;浅谈当代丑学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8 张法;;休闲与美学三题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阎国忠;;美·爱·自由·信仰[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10 郑惠生;;生态时代的城市交通美学问题[J];鄱阳湖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江苏省美学学会历年主要活动情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肖世敏;;一个违反科学的美感界定——与刘骁纯同志商榷[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2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4 高山杉;从艺文美学到梵藏玄言[N];东方早报;2010年
5 周宪;美学何处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刘成纪;美学:要思想还是要知识[N];文艺报;2004年
7 丁来先;当代美学应往何处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9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10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3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5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6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胡宁非;普罗提诺美学思想中的神圣与世俗[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军平;洪毅然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伟;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D];郑州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050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