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沈德潜的审美理想新探

发布时间:2018-06-22 00:36

  本文选题:沈德潜 + 审美理想 ; 参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摘要】:乾隆时期的诗学大家沈德潜 ,一向被视为“格调说”的倡导者 ,但他实际上在继承了严羽和明七子“格高调逸”理论的同时 ,又吸取了明清以来主性情、重创新的思想 ;他推崇杜甫“鲸鱼碧海”的风格 ,而又赏识清远宛然的诗境 ,主张壮美与优美的结合、格调与神韵的统一。他的审美理想 ,更能体现乾隆盛世的审美文化特点
[Abstract]:Shen Deqian, a poetics in the Qianlong period, was always regarded as the advocate of "style theory", but in fact, he inherited Yan Yu and Ming Qizi's "high profile" theory, and at the same time absorbed the subjective temperament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e respected du Fu's style of "Whale and clear Sea", and appreciated the poetic conception of Qingyuan Wan, and advocated the combination of splendor and beauty, the unity of style and charm. His aesthetic ideal can better reflect the aesthet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Qianlong's prosperous tim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冷泉;清初具有民族气节的蒲城诗人屈复[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2 高振中;;《新编唐诗三百首》部分诗歌注释[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Z1期

3 止水;;紫牡丹诗案[J];学术研究;1981年06期

4 史玛;谈“诗无达诂”[J];名作欣赏;1982年06期

5 李伯齐;;何逊诗简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6 刘本善;;精当的剪裁[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06期

7 黄裳;;谈“全集”[J];读书;1983年12期

8 刘世南;;沈德潜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周秦;范建明;;沈德潜与叶燮[J];学术月刊;1984年06期

10 许总;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辩[J];文史哲;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书荫;;明清戏曲存目钩沉录[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张瑞君;;李白《独漉篇》解[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3 房日晰;;李白对七言古诗发展的杰出贡献[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4 陶新民;;魏晋审美观与李白诗歌[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5 孙琴安;;李白五律的艺术成就[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6 施逢雨;;从情意模式角度看李白绝句的成就[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7 姜昌求;;王昌龄诗浅论——以其七言绝句为中心[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丁放;;从初唐到盛唐——论张说、张九龄诗歌创作的异同[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耕;;论王建乐府[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莫砺锋;;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杨合林;唐诗学史之“通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穆陶;《中国文人千年“作秀”史》质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赵智强 赵文婧;国宝“三希”的惟一真迹[N];中国商报;2006年

4 张力夫;清代三家诗说简析[N];光明日报;2007年

5 孝南区实验中学 沈小妹;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探索[N];孝感日报;2007年

6 ;罕见的回望[N];绍兴日报;2007年

7 李树喜;《唐诗三百首》五言律绝的“出格”问题[N];光明日报;2008年

8 来新夏;议论文化游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春桃;《二十四诗品》接受史[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素美;元诗发展史[D];陕西师范大学;1995年

4 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D];苏州大学;2006年

5 孟伟;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顺;龚鼎孳贰臣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敖运梅;吴兆骞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冉耀斌;吴镇诗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莲;清初诗人施闰章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王慧华;王昶的文学文献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淑云;王维接受情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婕;清代苏州闺阁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童际鹏;好诗不过近人情[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杨静;试论刘禹锡的七律[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世显;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0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0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9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