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审美领域中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试论诗品、人品和画品

发布时间:2018-06-22 16:41

  本文选题:传统审美 + 人品 ; 参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摘要】:这篇论文以中国传统审美领域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人品、诗品、画品的普遍存在及其动态发展为中心线索贯穿全文,论述其理论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的价值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它们在中国审美领域中普遍存在及其动态发展,进而指出其民族性及其发展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ee important theoretical categori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field, namely,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and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character, the poetry and the painting, are taken as the central clue,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heoretical category are discussed. The value of exis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re discussed.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m in Chinese aesthetic field are discussed, and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nati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re pointed out.
【作者单位】: 石家庄学院马列部
【分类号】:B8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济喜;神会与妙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学范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金荷仙;彭镇华;王雁;华海镜;;竹子诗画[J];中国城市林业;2006年03期

3 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郁火星;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庄一兵;空白致美——中国画空白的哲学渊源及审美价值[J];东南文化;2004年01期

6 盖光;;古代中国人“化”性思维的生态韵律及审美内涵[J];管子学刊;2007年01期

7 徐明;杜甫题画诗的传播学观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郁沅;山水诗画的图景构造[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张玉能;再论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10 黄平芳;六朝旅游思想初探[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明;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汪涤;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朝谦;中国古代的技术与诗[D];四川大学;2005年

4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武红;艺术家的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璜生;语言与观念的嬗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张白露;郭熙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张冬卉;和之以天倪[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曹建华;山水画画法嬗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洲;人品、诗品、画品——论王冕的人品及其诗画创作[D];河北大学;2001年

2 吴淑贤;论孔子美学思想的超越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维东;谈中国哲学气论对绘画气论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3年

4 张兰;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关系之探讨[D];浙江大学;2004年

5 包莉秋;《林泉高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于宁;中国画章法与现代构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庄国瑞;宋代山水游记新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梁晓涛;论王渔洋的神韵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立;超俗拔韵的“逸”[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翔鹏;焦虑与突破——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个人探索之旅[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耀辉;“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模式浅论[J];人文杂志;1986年06期

2 庞耀辉;“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模式浅论[J];天府新论;1986年02期

3 牛小鹏;张丽敏;;浅析中国传统审美的民俗性与“鱼”文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任遂虎;传统审美结构说的理论建树及实践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5 张鹏;;中国传统审美教育思想初探[J];美与时代;2006年08期

6 杨青峰;;有限与无限:死亡美学管窥[J];美与时代(下);2010年10期

7 彭立勋;20世纪中国审美主体研究纵论[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8 杨劲柏;;浅析杜尚审美观的“守”与“破”[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孙琴;试论传统审美观对现代审美教育的启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冬生;;审美体验与中国传统美学[J];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洲;;中国审美领域中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试论诗品、人品和画品[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审美精神[N];人民日报;2003年

3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飞;美丽的诠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李晓霞;论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7年

3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单岗;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敏明;慧能“心性论”及其美学意义[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3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3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2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