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理论与美学的相关性简论
本文选题:弗洛伊德 + 荣格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摘要】:对"无意识"的注意,虽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却是由弗洛伊德系统地阐发出来的,并使之成为20世纪思想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最具生产力性的一个元概念。本文提纲挈领地述说了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主要特点与荣格后来对这一理论的修正和发展,以及它们与美学的相关性,其中特别强调了以被压抑为主要特征的无意识理论对于反抗性艺术家的魅力。
[Abstract]:Although the attention to "unconsciousnes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 period, it was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by Freud and made it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productive meta-concepts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Freud's unconscious theory and the later revi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by Jung, as well as their relevance to aesthetics. In particular, it emphasizes the charm of the theory of unconsciousnes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epression, to rebel artists.
【作者单位】: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美学史”(项目编号:01BZX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易晓明;;文化无意识:弗莱的批评理论视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对《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重新解读[J];长城;2011年02期
2 张哲;;论沈从文《八骏图》的潜意识描写[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妥建清;;是伟大的发现还是病人的呓语——评弗洛伊德《诗人同白日梦的关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向忆秋;一种欲望和两种世界——沈从文部分小说分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5 徐建军;刘玉梅;;道德焦虑: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J];道德与文明;2009年02期
6 杨亦军;死亡与拯救——《荒原》解读之一[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王海明;;良心本性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4期
8 陈宇海;;亲社会行为培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肖丽丽;;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10期
10 李建军;论小说修辞的道德效果[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影君;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1897-1927[D];辽宁大学;2011年
3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张翼;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文曦;试论诺斯罗普·弗莱的加拿大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静;在赎罪中成长:试析《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形象[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焦柏洳;穿梭于精神黑夜[D];河南大学;2011年
4 赵艺遐;郁达夫创作心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柳;培育听障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干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春光;解读《琥珀》中的主要女性人物[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何杰;男人·女人·自然·和谐[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8 程娟珍;论泰戈尔“心灵表现说”的诗学观[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9 徐普平;人性的回归与工业文明[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国权;海因里希·伯尔小说神话原型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生翠;;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文学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卢璐;;简评荣格的分析心理学[J];玉林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3 王小英;车文博;;精神分析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4 姜玉平;;论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双性同体”思想[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4期
5 卢兴;;深藏的“结构”——拉康对《窃信案》的分析[J];世界文化;2007年03期
6 容小翔;;一种伟大欲[J];科学养生;1997年12期
7 李颖;;析荣格的无意识理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11期
8 张俊梅;;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与扬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J];学理论;2011年04期
9 吕伟红;;比较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J];学术交流;2010年10期
10 文丽丽;唐红兵;;弗洛伊德和荣格艺术美学思想之比较[J];艺术探索;2006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建国;刘晓明;王兴华;;两位西方心理分析家心中的中国之道——读戴维·罗森《荣格之道:整合之路》[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路易·阿尔都塞;赵文;;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1977)[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许其端;;评《梦的解析》[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施琪嘉;;梦及其意义[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5 周靖;;一个荣格式的释梦个案[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范红霞;申荷永;;母亲意象人格阴影结构的探索、验证及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尤娜;;梦的理论与治疗的艺术——一个比较的框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8 周冠生;;梦的解析——以整体分析法对120个梦例进行分析[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9 董俊超;左靖文;;关于人类基本行为动机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肖三蓉;;人格与道德心理: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悠悠;弗洛伊德与人类的第三灾难[N];保健时报;2007年
2 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弗洛伊德不该被忘记[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尼尔斯·威克伦德邋凌云;弗洛伊德为何未获诺贝尔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李超杰;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牛慧祥;被误读的弗洛伊德[N];财经时报;2006年
6 英国《华尔街日报》 Louise Radnofsky;地层电流地震预报理论引起关注[N];世界报;2008年
7 罗岗;梦”比“现实”更“真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北塔(诗人);莎乐美师从弗洛伊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高峰强;名人力作 翻译精品[N];吉林日报;2005年
10 李雪涛(学者);绘画大师的童年与心理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恒豪;荣格的基督宗教心理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叶湘虹;荣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4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5 魏萍;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新进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保中;欲望际[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贺羽;浮华世象中的凝思[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刘智跃;颓圮的边界与生命的回响[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刘李;深层解释学与作为症候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玉平;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程蒙;弗洛伊德与荣格心身学说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曹千慧;弗洛伊德与荣格艺术观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晓兰;整合与超越——荣格象征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郭品希;荣格人格面具思想探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帆;弗洛伊德的“症状阅读”与叙事学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红丽;论弗洛伊德的转移概念[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小雯;弗洛伊德对中国油画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9 周秀芳;浅析D.H.劳伦斯的俄底普斯情结[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潘瑜;弗洛伊德人格学说分析《我母亲之“罪孽”》的三个层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6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