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双重意义——德勒兹美学的一种诠释
本文选题:事件 + 感觉 ; 参考:《求是学刊》2004年02期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 ,阐明了感觉的逻辑就是“事件”本身的逻辑 ,进而分析了感觉的双重含义 :作为事实层面的感觉和作为可能性的感觉 ;并结合前者分析了传统美学的缺陷 ,结合后者论述了德勒兹的“无器官的肉体”概念即表明了肉体自身的开放与综合的状态。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引申了其感觉综合理论的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Deleuze's Logic of sensation, clarifies that the logic of feeling is the logic of "event itself", and then analyzes the double meaning of feeling: feeling as fact level and feeling as possibilit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ormer,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ody without organs" proposed by Deleuze is discussed, that is, the open and comprehensive state of the body itself.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f sensory synthesis is extende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罗显克;;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蓓;;浅谈数字博物馆的信息选择与利用[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吕霓;;中国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政治文明[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冯炜;;社会场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陈佳;;从Google看网络全球化传播的实质[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姜红;;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4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梁丽;“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万红霞;电视新闻软评论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爽;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闫晨;我国视频新闻网站的议程设置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雁如;;测测你的第六感觉[J];教育与职业;2004年08期
2 余莹;周博文;;金希澈 美丽无罪[J];音乐世界;2007年09期
3 ;陈冲:回忆“脱星事件”[J];幸福(悦读);2008年05期
4 小小;;明星遇“鬼”事件实录[J];祝你幸福(午后);2009年02期
5 流川;美丽的“坠机事件”[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5年Z2期
6 马有彬;;感觉[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8年08期
7 王子庸;;跳出“大师门”看“大师门”——也说文怀沙事件[J];东方艺术;2009年08期
8 王周生;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J];北方音乐;2005年03期
9 秋霖;;测测你的第六感“灵”不“灵”[J];心理世界;2002年11期
10 郎云娜;;飞吻事件[J];时代教育;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则胜;朱中华;;港口危险货物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A];2007年中国航海学会危险货物运输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亚伟;刘玉良;马正兰;王磊;何凤有;;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提升机故障诊断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海泉;;浅谈海警部队如何正确处置海上群体性事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5 李丽霞;王明贤;;安全科学技术中有关概念的思考[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庆萍;王苏;高中卫;郑扬;;ENSO事件与洪泽湖月进湖水量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孔明霞;刘鲲;;入侵检测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医疗设备信息》创刊20周年庆祝会论文集[C];2006年
8 肖永顺;陈志强;康克军;张丽;;面向对象仿真技术在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R&D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江华;;基于消息队列的通信模型在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董务刚;;美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邦杰 江红 曹剑杰;感觉都是一家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王心;感觉不错[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3 ;亲切的感觉[N];中国财经报;2000年
4 全国政协委员 张贤亮;感觉西部入世[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马云霄;搞基础研究感觉挺好[N];黑龙江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马寅 王渝燕;回家的感觉真好[N];中国体育报;2000年
7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 东民 王晓军;七成消费者 感觉很受伤[N];中国邮政报;2001年
8 新华社记者 许基仁 杨金志;寻找回家的感觉[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雷晓斌;给人真的感觉[N];工人日报;2000年
10 ;感觉挑战非常大[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文;基于概念的若干知识表示模型及相关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2 林雪纲;网络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严仲连;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承峰;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谢炯;无缝时空的多域集成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张丰;面向网格的海量时空数据访问、集成与互操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徐陈锋;面向P2P的Markov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梁煜;消息传递并行程序的测试及其通信环境[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西华;广州居民对2010年亚运会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山大学;2008年
2 刘春慧;基于事件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及设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赵萍萍;情感表述的中日对比[D];吉林大学;2007年
4 焦若水;事件村庄——西北乡村社会发展的逆反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金伟;危机管理在我国内河运输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6 王澄澄;基于时序ECA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5年
7 姜丽华;主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8 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溯源及阐释[D];吉林大学;2008年
9 曲建平;和谐社会建设中群体性事件应对的理论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高来源;审美:世俗与崇高的内在统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58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8071.html